查塑化剂不留死角,民众才放心
2011-06-02   作者:新京报社论  来源:新京报
 
【字号
  之所以需要全面深入地排查塑化剂,乃是因为全世界食品常规检验都没有这个项目,我们存在同样的监管漏洞和可供黑心厂家生存的土壤。
  “塑化剂”危机的应对开始发力。
  昨天,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已经作出统一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迅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对台湾进口运动饮料等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管,并已组织对相关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另外,卫生部紧急将塑化剂列入违法添加剂“黑名单”,并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塑化剂”危机刚刚开始之时,有关部门能够迅速发起一场“打塑”战役,显示了中央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标志着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效率的提升。希望接下来,从上到下,各有关部门能切实全面排查,“打塑”不留死角,最终让民众放心。
  塑化剂危机发源于中国台湾,问题的发现纯属偶然。一些黑心厂商作恶数十年而未被发现,与食品监管的漏洞不无关系。全世界的食品常规检验都还没有塑化剂这个项目,我们存在同样的监管漏洞和可供黑心厂家生存的土壤。
  所以,塑化剂危机不可能不引起民众的担心。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塑化剂问题暴露之后,很多人自然会问:“管理严格的台湾尚且如此,大陆有没有这样的黑心厂家”、“类似食品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现在,有关方面已经加强了对相关企业的排查监管,民众期待,监督和排查的范围越大越好。央视引述台湾媒体报道称,现在,台湾甚至发现儿童感冒糖浆、钙片中也出现了塑化剂。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密切关注台湾以及其他地区的排查结果,及时根据情况扩大排查范围和力度。
  “打塑”不留死角,让民众放心,更有赖于从根本上杜绝塑化剂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有关部门已经将塑化剂列入黑名单,对塑化剂的日常监测也应尽快启动、到位。
  每次食品安全危机的影响都是行业性的,从来不是点对点的那样精确。很多人在真相未明之前,会减少或拒绝消费同类产品。此时,需要信息的公开透明,发现问题即予以惩处,没有问题也给相关企业及产品以清白,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还有,人们对突然而至的“塑化剂”十分陌生,这需要用“科普”来化解民众的担心。如卫生部的专家所说,在我们常用的塑料制品里都有塑化剂,这些塑化剂会迁移到我们的身体内,人体内有微量的塑化剂是没有问题的。据报道,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该研究发现,在200名香港市民的血液样本中,九成九含有“塑化剂”。
  但仅是这样仍缺乏说服力,因为这只是说明了塑化剂一直和民众“亲密接触”,并不能证明塑化剂是无害的,更不能说明,民众体内塑化剂的来源和含量的高低。
  所以,也只有通过全面的排查,甚至包括卫生部门对居民体内塑化剂水平的抽测,以数据和事实支持的科普,才能最终说服民众。
  此次应对塑化剂危机,有关部门应对果断、措施全面,希望有更多地方和部门迅速跟进,让社会尽快度过这场“塑化剂危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外来塑化剂不能止于挡在门外 2011-06-02
· 面对塑化剂,监管应“以攻为守” 2011-06-01
· 统一芦笋汁检出塑化剂传已销往大陆 2011-06-01
· 统一三款饮料含塑化剂 有毒芦笋汁销大陆 2011-05-3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