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要防止机制“失敏”
2011-06-02   作者:蔡方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安全已经不再是局部地区的内部问题,而往往带有明显的外部关联性,因而,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措手不及的情形越少,问题食品给国人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也就越小,消费者的安全信心也就越强。
  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成为近期最为引人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由于含有塑化剂的问题起云剂在台湾食品和饮料中使用广泛,以至于大批知名品牌的食品饮料“中招”,当地民众的“恐塑症”甚至蔓延到汤圆等日常食品。塑化剂对台湾食品工业会带来何种影响,乃至对全球食品安全会造成什么样的阴影,都还有待观察。
  由于问题饮料和食品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并不普遍,台湾塑化剂风波对大陆民众并没有太大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陆食品绝缘于塑化剂之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5月31日,有媒体报道,台湾统一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在大陆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从来没有使用过起云剂”,因此大陆地区的统一品牌饮料不会受到塑化剂的影响;国家质检总局也表示,除上海口岸之外,其他出入境检疫机构都没有受理过台湾通报的塑化剂污染食品。但仅仅一天之后,统一集团就承认,该公司含有塑化剂的问题芦笋汁已经流入了福建市场,而且不是通过统一渠道销售的。大陆消费者本来想松一口气,但终于未能如愿。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经贸往来比较密切,并且有着特殊的合作形态,因而两地食品的质量关联度也比较高,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像统一集团这样的“中招”企业,不仅其台湾生产饮料可能销往大陆,统一品牌在大陆就有不少加工厂。这些加工企业是否果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没有使用塑化剂,无疑是迫切需要查明的。
  但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统一集团的饮料有无问题,只能靠该集团对外发布的信息来确认,人们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知究竟。而统一集团在短短两天内的“出尔反尔”,也颇让人心生疑窦。在塑化剂风波已经对大陆消费者形成较大心理冲击的时候,国家职能部门做出的响应却非常不够。迄今为止,唯一算得上具有实质意义的权威反应,是质检总局决定暂停进口台湾问题产品。实际上,这一措施对塑化剂的隔离作用,恐怕也是非常有限的。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对塑化剂风波反应较慢,原因可能是多样的,能够看得清楚的大概有两个,一是塑化剂作为一种工业添加剂,本来就不在食品添加剂检验之列,有关机构对此可能缺乏防范和反应的经验;二是大陆与台湾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未能得到完善,早于4月份就在台湾发酵的塑化剂危机始终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以至于监管机构措手不及。这些疏漏的存在,以及客观上导致的机制不敏感,一定程度上可能让塑化剂“乘虚而入”。
  塑化剂搅得海峡两岸惴惴不安的同时,受污染的黄瓜也让整个欧洲大陆谈之色变。这两个事件提示人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安全已经不再是局部地区的内部问题,而往往带有明显的外部关联性,因而,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措手不及的情形越少,问题食品给国人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也就越小,消费者的安全信心也就越强。
  以此观照塑化剂风波,就不难发现,质检和工商部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或许他们正在做,只是人们不知道而已。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