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并未得到实质性收紧
2011-05-16   作者:刘煜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刘煜辉

  叫停货币紧缩的言论近期不绝于耳,理由是下半年经济减速的下行风险、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将现大面积倒闭潮等等。
  问题是中国真的实质性收紧货币了吗?
  通常的观点是,中央银行2010年10月16日启动三年来首次加息,是新一轮紧缩政策的开始。
  在过去的6个月中,央行加了四次利息(共计100bp),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400bp),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行政措施以使银行贷款增速放缓。
  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虽然风生水起,但核算下来,货币净投放始终是很大的正值。
  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这期间外汇占款增加2.4万亿(虽然4月份的外汇占款增量还没公布,从央行上周调高准备金率判断,估计在5000亿上下),为此央行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400个bp,冻结资金2.8万亿,但央行公开市场却释放净头寸1.2万亿(央行还是担心银行流动性出现问题),三项轧差下来,2010年11月份至2011年4月份期间,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净投放头寸为7000-8000亿,这和市场分析师的感觉大相径庭。央行不是从市场抽水,而是还在放水。
  很多观察家和分析师忧心广义货币(M2)增速急剧下降,4月底掉到15.3%,已经落到了影子调控目标16%以下。
  但传统的M2增长数字的经验规则不再能那么准确地体现经济中真实的货币条件。
  传统的规则是中国的年度货币需求大致可以等于当期名义GDP增速+2到3个百分点的资本化需求,中国的货币当局一直以来都是依据此制定年度货币量供给计划的。
  中国一季度名义经济总量劲增了17.6%,而货币量只增长了15.7%。有专家据此认为中国货币环境非常紧了,而通胀并没有得到有效压制,因此推论货币不是导致当前通胀的因素。如果再紧缩,中国经济就有失速的风险。
  这是“刻舟求剑”般的幻觉错误,因为规则已经失灵了。
  2009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外融资总量已经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45%强,这还不包括PE、民间金融、企业的留存收益、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提供的资金等等。中国融资结构的实质性跃迁,放大了经济中整体货币供应放缓的程度。这是因为贷款投放可以创造新的存款,但其他各种体系外信用供给方式,对于存款的派生能力存在差异,比如直接融资并不增加派生存款。
  恰恰相反,越来越严重的“金融脱媒”事实上反映了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非常充裕,因为“脱媒”的动力来自于负利率程度越来越深,储户和家庭深陷对于通胀的恐慌之中,从银行逃离,4月份商业银行居民存款出现了净减少4700亿。
  只有真实利率的水平能表达货币环境的松与紧。
  中国经济的投资活动仍相当旺盛。
  4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了27%、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了35%。经济适用房(既包含在保障房中、也包含在商品房中)的新开工面积以及小城市和内陆城市城市化建设正在迅猛增长,对冲掉了商品房调控的影响。
  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仍录得26%的增长,1-4月份进口大增说明内需非常强劲的,这其中包括大企业的存货投资行为激进,意味着相对于未来的价格上涨,他们认为现在的资金价格相当便宜。
  迄今为止,中国的货币收缩依然相当温和,但数量控制的手段却越来越挫伤经济的效率,这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
  今天看到企业、银行都喊困难,不是紧缩政策本身造成的,全社会融资总量、规模并没有出现压缩,真正的原因是过去两年政府摊子铺得太大(过去两年新开工的计划投资规模高达经济总量的1.2倍),停不下来,得优先保障它们,私人部门只能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实质性的挤压。
  降低经济效率的调控只会加深通胀,不可能降伏通胀,因为供给恶化的结果是,未来不会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来吸收货币。
  更明确地讲,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没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尽快实现一个积极真实利率,来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否则按照目前的路数走下去,不仅“胀”很难压住,而且会滑向“滞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最强避险货币:日元强在何处 2011-05-11
· 欧洲非欧元货币将受青睐 2011-05-11
· [博客]关于货币政策治理通胀的思考 2011-05-09
·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2011-05-09
· 关于货币政策治理通胀的思考 2011-05-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