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三高”的幕后推手
2011-05-04   作者:肖国元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为了探讨新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新股发行制度,4月上旬,有关方面召开了“新股估值定价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新股定价机制、“三高”问题以及保荐人的责任等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人员普遍认同的“新股定价过高主要缘于询价机构的专业水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观点值得商榷。定价机制及其利益关系事关新股改革大计,对此有必要琢磨一番。
  新股发行的“三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与高超募资金。从市场表现来看,近年来,中小板的发行价普遍在20元以上,发行市盈率平均在40倍以上;而创业板的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更高一筹,平均分别在30元、60倍以上;而无论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超募现象。虽然IPO出现高定价、超募等有点出乎意料,似乎有违市场化改革的初衷,但严格来讲,这些与当事人的意愿是一致的,与市场化趋势也不矛盾。所以,我们极易在市场化的旗号下欣然接受这些东西。不过,同样的高价,有些可能是市场需求的反应,有些可能与独特的价格形成机制相关。因此,仅从价格入手,并不能明了事情的真相。而一味压抑价格,可能扭曲市场,约束了市场本身的效率。因此,对我们而言,在新股定价问题上,就价论价没有太大意义。
  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IPO定价确实高得离奇。但是,将这种高定价归咎于参与询价机构的专业水准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仅过于表面,也与事实不符,更对问题的解决毫无裨益。一方面,参与询价的机构几乎囊括了国内最精悍、最专业的团队,如果说他们的专业水准不够,那么国内几乎找不到更专业的队伍;另一方面,说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同于说他们不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或者说他们索性是来奉献的,这不仅低估了他们的理性,也否定了他们为人的直觉。因此,虽然新股高估值、高超募有问题,但根源绝不是专业水准与自我保护意识问题。可以说,“三高”问题是结果、表象,我们要探究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
  “三高”问题是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非市场的因素。但是,作为一种长时间、普遍存在的景象,用市场需求旺盛、投资渠道少来解释似乎也没有说服力。这等于说投资者嗜好“刀口舔血”。事实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证券市场规模之大、选择之多,投资者没有必要对高估值股票念念不忘,心存感激。但是,如果这样的高估值是内生性的,是市场本身的存在方式,是你绕不过去的坎,那又是另一回事。而我们要探究的正是这“另一回事”。
  新股IPO涉及管理层、发行公司、中介机构与投资者。对发行公司而言,估值越高,股价越高,募集的资金就越多,而且多多益善。不过,这样的“高”一定是有约束力的。而中介机构最核心的是承销商。新股发行定价主要取决于承销商与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对承销商来说,“三高”是能力与影响力的表现,今日之“作为”有利于日后招揽更多的生意。而超募能收取更高比例的承销费的政策刺激承销商尽量做高价格。而参与询价的机构本来应该理性,客观,不能瞎抬价。因为定价不恰当,不仅伤及金钱,也损失名誉。但现有机制导致报价与责任分属两码事。他们不会因为高报价而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可以说,“三高”是既有体制的结果,是承销商、询价机构利用现有制度而创造出来的杰作。这与他们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绝不是因为他们不专业、保护意识不强。
  至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他们本来是这个市场的衣食父母,是上述几方都得罪不得的,但特殊的制度安排令发行方、中介机构不必顾虑长远。因此,他们不仅可以不回报投资者,而且大胆地骗取他们的财富。由于信息不对称,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忽悠二级市场投资者并不难。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的情景:二级市场投资者面对的是承销商组织安排的铺天盖地的研究报告、估值报告以及高成长性预期报告。这些报告看起来全面、客观、逻辑、理性,但最大的特点是虚幻。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热情地张开双手拥抱新股。不过,好景不会太长。虚假的东西是难以经历时间的考验的。频密披露的季报、半年报很快就会剥去新股的神秘面纱。近来新股频频破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执迷不悟,唯一的结局就是投资者离场——不陪你玩了。
  新股发行高定价,有利于增进当事人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仅仅是眼下的、短期的,并且也是以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定时间内,社会可支配的资金是一定的,一部分人占用的资金过量,无形中挤占了其他人可用的资金。事实表明,许多企业超募资金并没有派上用场,而是躺在银行睡大觉。其二,高估值需要长时间消化,让二级市场背上沉重的包袱。二级市场投资者接手高估值股票以后,股价以横盘、震荡或长期阴跌的形式完成自己的上市之旅,原本期望的回报难以兑现。这会严重打击市场的信心,加剧市场波动,令长期投资无立锥之地。
  眼下,权重股、大市值股票估值非常低,平均市盈率在20倍以下,银行股的市盈率大多在10倍水平,相比全市场平均市盈率低50%,更不到中小板、创业板平均市盈率的1/3。但这样的股票乏人问津。中小板、创业板的高估值表面上与高成长预期有关,但事实一再证明,几乎所有的高估值股票最终都是通过二级市场消化的,能通过连续的高成长化解高估值的公司可谓凤毛麟角。所以说,特殊的制度安排打造了独特的利益链条,建构了市场的基本利益关系,铸就了独特的证券市场。这不仅反映在新股发行上,也映照在整个A股市场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创业板新股市盈率半年降一半 2011-05-03
· 新股破发是市场进步表现 2011-05-03
· 新股发行机制不妨多样化 2011-04-27
· 券商独立性受责难 切断新股发行利益链条 2011-04-21
· 26家今年IPO新股破发 平安证券独占破发榜鳌头 2011-04-1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