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慈善更要接受社会的检验
2011-04-25   作者:张天蔚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再次身陷舆论漩涡——有媒体报道称,陈光标承诺的多项捐献没有全部兑现,其一直张扬的“高调慈善”可能存在少捐多报的现象。就在媒体报道当日,陈光标便通过媒体就上述质疑做出了回应,坚称自己的所有慈善捐助都有相关证明,“真金不怕火炼”。
  虽然对陈光标提出质疑的媒体并非捕风捉影、肆意猜测,而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采访,但在没有得到陈光标的正式回应和其他渠道的详尽调查之前,所有的质疑都只能存疑而非定案。反之,虽然陈光标反复强调自己的所有捐助都有证明,媒体的报道都不属实,但在他正式提交全部证明,并通过相互质证而得到认定之前,他的自辩不足以澄清媒体的质疑。
  有趣的是,媒体与陈光标之间的“官司”尚未全面展开,网上民意却已自动分列两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更耐人寻味的是,与去年章子怡“诈捐门”时网民一边倒地痛批章子怡不同,此次同样被指涉嫌“诈捐”的陈光标,却得到了多数网民的力挺。而他们支持陈光标的基本逻辑是:就算“标哥”(网民对陈光标的昵称)少捐多报,但捐的也已经够多,总比说了不捐或不说也不捐的要好。
  “民意”的好恶微妙难猜,一向对“诚信”无比饥渴因而对失信行为格外严苛的网民,何以对陈光标可能存在的失信行为格外宽容,其背后的心理确实值得研究。
  既然难猜,就不如不猜。然后不妨沿着民意的这种微妙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对陈光标这种确实在媒体目击下大把撒钱的高调慈善,舆论还要不要追问其“少捐多报”的可能?对这样的高调慈善家,公众到底还要不要追问其诚信?媒体、公众等等社会力量,还要不要实施监督、检验之责?
  合理的回答应该是:不仅需要,而且更要。
  任何慈善行为,无论高调抑或低调,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财富播撒,而是必然伴随着某种价值观的示范和传播效应。而越是高调,这种传播和示范效应越强、越广,因此慈善越是高调,便越是要求其与博爱、平等、诚信等美好价值观高度契合;反之,任何与这些美好价值相悖的杂音,都可能在高调“行善”的过程中,被放大远播,不仅必然伤及高调慈善行为本身,更可能令公众对慈善行为的价值基础产生怀疑。
  因此,无论媒体出于何种动机而质疑,也不论网友出于何种心理而为其辩护,最终都要陈光标自己拿出切实的依据,证明自身的清白。他自己需要,公众更需要,喜爱他、信任他因而视他为英雄和楷模的网友,尤其需要。
  而另一个老一点的话题是,陈光标高调慈善的实际效果,也需要社会的检验。随着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愈发高调,坊间对其慈善行为的动机、效果早已多有争议。鉴于陈光标坚持不懈、不求回报的高调行善,对其私利动机的猜测大多不攻自破。但即便如此,其高调慈善是否符合慈善本意,能否达到陈光标所期待的救助目的和社会效果,仍然需要实际效果的检验。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一面是陈光标反复强调用“高调”拉动中国慈善事业进步的良好动机,一面则是怀疑者质疑其是否符合现代慈善事业的基本理念和规律,是否伤害了受助者的尊严等等。
  遗憾的是,慈善事业的真正主体,即那些受助者们的声音,却在这场争论中被忽视。陈光标的高调慈善给他们带来的究竟是帮助抑或伤害,既不是陈光标的良好愿望所能决定,更不是质疑者的逻辑推导而能证实。对受助者境遇、命运、情感、心理的耐心、深入乃至长期的追踪、研究,才是判断陈氏高调慈善是否有效、合理的最终依据。这一工作陈光标可以做,关注慈善、关注陈光标的社会组织、热心人士更应该做。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需要社会的检验和监督;高调慈善的陈光标,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陈光标回应"慈善注水"报道:98%不属实 2011-04-24
· “万元餐”吃掉的是慈善公信力 2011-04-22
· 慈善3.0有喜也有忧 2011-04-18
· 陈光标的慈善之路 2011-03-25
· 民间慈善不是揭地方“家丑” 2011-03-0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食品监管该跳出“周期律”·[思想]张健:股民不能总叼着“奶嘴”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