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结售汇制度助推货币超发
2011-04-22   作者:窦含章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中国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对抗通胀”是一个在国际金融界广为流传的观点。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向中国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当一个观点被重复千遍,特别是重复这一观点的都是专家和权威人士时,这个观点就很可能被当成真理。可惜,无论现实还是理论,都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的成立。
  以中国为例,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汇改,从那时起人民币开始单边升值。也是从那时起,中国房市、股市泡沫泛起,房价飞涨。到了2007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CPI一路走高,迫使央行连续加息。到2008年,人民币与汇改前相比升值约19%,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普遍涨了两到三倍,物价也大幅上升,出现了明显的通胀苗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停止升值,通胀之势才告一段落。2010年6月19日,中国央行再启汇改,至今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过去10个月,恰恰是中国CPI迭创新高的10个月。事实说明,人民币升值不仅没有抑制通胀,反而和通胀的发生具有高度正相关性。
  本币升值确实可以用等量的本币购买更多的商品,从而拉低国内物价。可惜的是,中国人不能直接用人民币在国际上购物,必须换成美元,而人民币与美元不可自由兑换。
  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并不可自由兑换,因此我们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在中国的内外资企业无论在国际市场购买什么商品,都要先通过外汇管理局换汇。而出口挣得的美元同样要通过外汇管理局结汇,这种体制使中国央行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在这种体制下,本币升值表面上似乎增强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但实际上这种增强不过是幻觉。举例说明,假设一家企业在2005年出口创汇10000美元,按照结售汇制度,央行会以2005年8.27:1的牌价买入这10000美元;现在,企业要到国际市场购买石油,需要换回10000美元,央行将不得不按照6.52:1的牌价卖出这10000美元。在这一过程中,假设国际油价不变,则该企业购买10000美元石油,比2005年少支付17500元人民币,可是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则净亏损175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油价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赚的,就是央行亏的,中国作为整体,一分钱便宜也没占到。更何况,油价并非未变。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2005年原油均价为56.56美元一桶,2011年4月21日,油价已经涨到111.45美元一桶。该企业即使将当初换得的82700元人民币全部换成美元,也仅能换得12684美元,购买113.8桶原油,而该企业如果2005年用当时赚得的10000美元购买原油,可以购买176.8桶原油。以原油衡量,该企业净亏63桶原油。而中国作为整体亏得更多。10000美元现在只能购买89.7桶原油。
  不难看出,只要强制结售汇制度不变,人民币升值在最好的情况下,中国作为整体只能做到不赚不赔,而这种理想状态根本不存在。现实中,有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国际热钱通过假贸易、地下钱庄等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这些热钱购买中国的房地产、股票或进行放贷,等到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后撤走,就会获得超额收益。
  今年一季度,中国新增外汇储备1974亿美元,而同期却出现了罕见的10.2亿美元贸易逆差。这说明人民币升值预期正在吸引大量热钱进入中国套利。
  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大量热钱涌入,意味着中国要被动发行大量基础货币,而超发货币的最直接结果就是通胀。所以,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人民币的自我升值不仅不能遏制通胀,相反还会加剧通胀。
  通胀发生的最重要原因或者说唯一原因,就是货币超发。2008年,为对抗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在保证中国平稳度过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通胀。可是今天,在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背景下,这一通胀刺激因素已经消除。货币超发的最直接动因就是国家外汇储备的被动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要抑制通胀,国家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保留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前提下,停止人民币升值;另一种办法就是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利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市场心理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央行彻底摆脱巨额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负担,将国内泛滥的货币疏导到国际市场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外汇局:2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环比降六成 2011-04-14
· 2月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249亿美元 2011-04-13
· 电子银行4月起可自助结售汇 年度购汇额5万美元 2011-03-16
· 10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环比翻倍 2010-12-01
· 9月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284亿美元 2010-10-2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曹中铭:不要轻信“股神”高论·[思想]郭田勇:货币政策宜紧不宜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