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渎职“食监官”不能心太软
2011-04-21   作者:鲁宁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鲁 宁

  前些天遭温总理痛斥的“彩色馒头”始于上海,而率领众媒体对此穷追猛打的却是新华社。一阵猛打下来,食品丑闻越揭越多。就说前昨两天,多地的“牛肉膏”、沈阳的“毒豆芽”,以及食品安全向来“外紧内松”等监管丑态,又被抖了出来。
  “牛肉膏”能让猪肉“变”牛肉,在公众中关注度极高,可广州市工商局就此回应称,“牛肉膏”此类的食品添加剂是属于调味品性质,只要生产和使用证照齐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那么消费者还是可以放心使用,只要国家还没禁止使用,它的存在就算是合法——活脱脱一副事不关己的腔调。
  如此答复,社会舆论当然不能接受。公众关注的不是生产“牛肉膏”的企业证照是否齐全,而是食品企业有否借助“牛肉膏”的神奇魔法,做了“挂牛头卖猪肉”的勾当?很显然,相关部门不敢打这个包票。
  而广州质监部门为此对外称,目前仍不清楚牛肉膏为何物,也不知是否使用添加剂以及会否对人体有害等。
  其实,无论是工商还是质监,“牛肉膏”既成为又一起公共食品安全事件,就得前进一步作追究,相信只要真查,不用费大力气,就能查出某些“挂牛头卖猪肉”的勾当。若对百姓的健康安全负点责任,滥用“牛肉膏”之类,即使没有举报,平日里就得组织暗查严加提防。
  沈阳查获“毒豆芽”40吨,当地质监、工商等“四大家”,家家都申辩“这事不归我管”。反过来,如果管这事能附带“创收”,保准“四大家”家家抢着管——十年前郑州市、区两级“馒头办”,为争夺处罚权还当街对骂……
  过去的时代搞“斗争”,改革开放后讲“法制”。照说这是国家的进步。可今天的现实法制,对渎职的官员和部门实在心慈手软过了头,弄得老百姓很失望。
  眼瞅着“毒豆芽”影响太恶劣,沈阳方面就抓了12名非法加工点人员,平息民愤、搪塞舆论。而此案中存有渎职嫌疑的众执法机构及相关官员,却“经”儿照念、官儿照当。
  中国古代的执法原则谓“民不举、官不究”,我们管那会儿的中国叫封建社会。管今天的中国叫法制社会,照说社会进步上了好几个台阶。可单就一个食品安全监督领域,真实的现状恰恰经常是——“民有举而官不理”,只有当食监丑闻被媒体曝了光,掩盖真相又无可能,在“国内外造成极坏影响”,弄出人命逼得政府无法交代,并且执法官员还从中受贿,官府才不得不把受贿官员拉出来当平息民愤的“替罪羊”。这究竟是当代中国的进步还是退步?是当代中国法制的仁义还是悲怆?
  众所周知,哪怕中国食品安全情况继续恶化下去,也总有少部分人能够心安理得吃上“放心食品”。至于亿万普通民众,是不是天生就是吃不安全食品的命?
  作为治标举措,若从现在起,对被揭露的每一起重大食品丑闻,就能同时严惩生产经营者和渎职官员群体,情况必将大为改观。百姓也多少出口恶气,请高层拿出勇气试一试如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从食品安全看诚信危机 2011-04-21
· 食品安全执法部门岂能患上“企业依赖症” 2011-04-21
· 食品安全,监管别有依赖症 2011-04-19
· 从恩格尔系数看食品安全 2011-04-18
· 食品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2011-04-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强震与“经济海啸”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