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宜紧不宜松
2011-04-21   作者:郭田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郭田勇

  在刺眼的通胀数据的阴影下,GDP增速似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得到更多的关注。虽然一季度GDP同比9.7%的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的9.8%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我们的预期。近几个月来的紧缩措施似乎并没有使经济有放缓的迹象。在经济增长仍然保持高位的背景下,通货膨胀就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首要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调控的重点。去年以来的九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四次加息表明了中央政府决心治理通胀的鲜明态度。
  首先,通货膨胀已成为当前经济中的主要矛盾。从全球来看,不仅新兴市场国家饱受通胀困扰,4月初欧元区也在近3年来首次加息以应对危机后的通胀隐忧。此外,石油、铜、黄金等国际大宗商品的强劲走势形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将持续影响我国。从国内环境看,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而去年12月至今年2月这三个月的同比增幅分别为9.6%、10.3%和11%,居民所承受的通胀压力在进一步加大。同期公布的3月份PPI同比上涨7.3%,略高于2月份7.2%的增幅,其中生活资料同比上涨4.4%。作为领先指标,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递效应,预示着我国短期内通胀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其次,政策目标决定了中央政府不会放任通胀。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的CPI调控目标在4%,而一季度的CPI涨幅已高达5%。从月度数据看,在翘尾因素逐渐减弱的情况下,3月CPI仍然走高,说明通胀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一季度9.7%的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全年8%的增长目标,更高于7%的“十二五”长期规划。经济增速的相对稳定将会坚定中央政府治理通胀的决定。
  再次,本轮通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轮通胀与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通胀相比,都有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在里面,但相较于前者,此番流动性泛滥更多的是源于短期内天量信贷投放负面效应的集中体现。因此,本轮通胀更像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现象”。温总理前不久也提出,要“消除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因素”,央行频繁使用数量型工具的目的就在于有效管理流动性。对于央行较为慎用的价格型工具,部分学者认为是出于防止经济硬着陆的考虑。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保持高速稳定,而“十二五”规划中增长目标的下调,也给货币政策留下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因此,在目前通胀成为经济生活中首要问题背景下,相对紧缩的政策基调不应放松,未来的调控方向在于调节流动性以稳定物价。在调控工具的选择上,数量型工具仍会继续使用,但我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历史高位,央行可考虑更多的使用价格型工具。一些观点认为加息会吸引热钱流入,但在我国资本项目存在管制的情况下,热钱流入仍然处于可控范围。而且加息能有效地降低负利率,对管理通胀预期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我们注意到,CPI的环比数据3月份比2月份下降了0.2%,说明中央政府关于物价调控的一些措施效果初显。由于货币政策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未来中央应当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前瞻性,多种调控工具配合使用,做到态度鲜明,政策稳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胡晓炼:抑制通胀是当前稳健货币政策首务 2011-04-19
· 胡晓炼: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稳健货币政策首务 2011-04-19
· 巨额外储严重削弱货币政策自主性 2011-04-18
· 设法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挥合力 2011-04-18
· 短期流动性面临释放高峰 二季度货币政策仍紧 2011-04-1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强震与“经济海啸”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