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企业能够抗通胀?
2011-04-18   作者:叶檀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叶 檀

    我们迎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持续的高通胀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3月份CPI同比上涨5.4%,CPI创出32个月以来的新高,鉴于人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终端消费品的上涨压力有增无减。
    经济热度总体未降,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经济正在逐步回暖,尤其是商务与出口等反弹势头猛烈。另据4月14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用电量指标看,一季度12.72%的用电量增速处于近三年同期正常偏快的增速,第二产业8025亿千瓦时,增长12.31%;第三产业1236亿千瓦时,增长15.51%;城乡居民生活1456亿千瓦时,增长14.08%。重工业用电量仍出现强劲反弹,例如钢铁、建材等产业的用电量增幅均高于平均增速,显示重工业的生产与投资仍然维持在高位。加之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元,显示基础货币控制难度增大。
    全球通胀形势恶化。4月14日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和世界银行2011年联合春季会议上,IMF表示,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可能将急剧恶化。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恶化,而原油与食品价格上涨使更多的人陷入贫困。世行在其最新的食品价格观察报告中指出,今年一季度油价上涨21%,导致多国食品价格的波动性加大以及通胀率攀升。全球油价每上涨10%,就将世行衡量全球物价形势的食品价格指数推升2.7%。该指数目前较其一年前的水平高出36%,接近2008年峰值。按照目前的情况,在短期的调整后油价还会上升。
    在通胀形势之下,市场上抗通胀品种受到热烈追捧,但对于什么是抗通胀品种,则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每一次通胀预期加剧,资源行业总是最大的获益者,通常来说,拥有定价权、能够将成本转嫁给中下游企业的行业,能够从通胀中获利。如果通胀预期不进一步恶化,那么资源价格还会在高位徘徊,直到中下游企业无法承受。
    不出意外,今年一季度,我们看到了资源类股票被炒上了天,煤炭股收益不错,有色金属受到狂热追捧,在行业子行业排名里,表现最好的是铅锌类公司,其次是小金属,再次是黄金和铝,铜表现最差。而一些规模不大、小品种金属更是受到热捧,从辉钼概念,到钒钛,当然受到政策利好的稀土等,已经享受了一轮丰厚的回报。
    接着是抗通胀的地产概念隔三岔五被一些人拿出来说事,受到严厉调控的房地产行业催生出新的炒作概念,比如保障房利润稳定的概念,导致几家企业股价回升。金融业被认为是估值修复行情,央行的屡次加息不仅扩大了银行业的息差收入,还让银行拿到了定价权,如今不购买银行的中介业务想拿到贷款,可能性极小。
    在通胀预期下,市场炒作泥沙俱下,事实上,有些行业无法经受检验。
    资源类股票估值过高,要进一步上升只能寄希望于全球通胀恶化,全球油价突破2008年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在通胀后期,对于资源类股票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警惕,而房地产企业必然是此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承担者,显然已经无法担纲抗通胀的重任,因为房地产价格已经被作为通胀与经济结构恶化的源头之一,调控不可能放松。而银行暂时受到保护,赢利在紧缩的挤压下反而有所增长,其实际贷款利率早已超过了名义贷款利率。
    更搞笑的是钢铁股,利润受到挤压的钢铁股也迎来了几天阳春,销售旺季与价格居高都成为话题,但铁矿石价格已经高到钢铁企业无法承受。根据中国钢铁协会数据,一季度钢材价格震荡运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28.29点涨至2月中旬的136.31点,随后开始下降,至3月底跌至131.95点。当前煤炭价格处于高位,国际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品位在63%左右的铁矿石现货价格已达185美元/吨左右,重点钢铁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为降低成本压力,部分钢铁企业已停止进口铁矿石现货。
    中国经济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处于高新园区受到扶植的企业不愁资金,风投市盈率高得吓人,大型企业四处跑马圈地,资源类企业坐拥金山;另一方面,在通胀压力下,一些人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的实际涨幅,生活质量将出现显著下降。由于定价权被剥夺,无法转嫁成本,用工荒持续,东部沿海地区中低端制造企业有订单也不敢接。按照企业的说法是,接订单,找死,不接订单,等死。预计年内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制造企业可能出现大规模倒闭潮。
    真正能够长期抵抗通胀的是拥有技术优势、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布局、财务稳健的企业。
    就中国的内部消费增长而言,增速最快的是中西部消费市场,拥有未来国美之相的全国商业企业已经显现,走出去最成功的是电信设备制造厂商,以及快速行进中的机电、机械等行业,特高压设备等随着高铁走向国际,任何拥有真正低碳技术的企业,都会成为未来的王者。
    紧缩货币与提高企业生产力是对抗通胀的两大手段,未来市场将会青睐生产效率高到能够抵御通胀与紧缩双重压力的企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CPI高企 抗通胀基金“吃香” 2011-04-15
· 抗通胀政策理该相互统一并协调 2011-04-14
· 用行政管制抵抗通胀或有心无力 2011-04-13
· 《白领理财日记1:给力抗通胀》 2011-04-11
· 央行发布金融市场数据 抗通胀腹背受敌 2011-03-2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强震与“经济海啸”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