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风险再评估
2011-03-28   作者:刘洪钟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日本特大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后,因零配件供应短缺而导致全球供应链发生断裂现象。3月17日,通用汽车公司成为首批因此暂停下属装配厂的跨国企业。随后,日本关键零部件短缺风波开始向电子、汽车和钢铁行业蔓延。一批跨国企业纷纷表示正在寻找新的供货渠道,并且不排除未来停产或减产的可能。种种迹象表明,跨国公司正在重新评估其现有的、过度细分和高度依赖的供应链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生产布局调整。
  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全球化不断深化及通信技术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的产物。跨国公司按照各国区位比较优势,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将生产拆分成各个模块,并按照“成本最低、创新最高”原则形成一种国际生产网络。但是,在提高效率和利润的同时,全球供应链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其对产业链各环节供给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旦某个环节的零部件供给因突发事件而出现问题,就要求跨国制造商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能迅速找到满足所需替代产品的供应商。
  显然,跨国公司并没有为此做好充分准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零库存零部件和原材料供给模式的广泛采用,使得制造商能够在库存最低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创新来保持生产稳定和降低成本;二是通过减少合作供应商的数量来取得更多折扣,或是对独家供货的依赖,极大地降低了供货链的抗冲击性。可以说,日本大地震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迫使跨国制造商重新考虑其全球生产和分工安排。
  基于风险再评估,跨国制造商将更加注重考虑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成本、零部件和原材料供给的可替代程度以及风险的可控性等问题。具体而言,未来全球生产供应链的调整可能出现两种走向:一是继续保持生产供应链的全球性,但通过增加库存和分散供应商来化解风险;二是压缩全球生产链,向更小、更地区化的供应链发展,并将关键的生产过程集中在几个主要基地进行。跨国制造商究竟会做出哪种调整,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如何在成本和风险之间进行选择与平衡。压缩供应链,就意味着以一定的成本上升来换取风险的降低,但前提是能够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过,无论哪种调整,都将对全球尤其是对亚洲的生产网络分工产生结构性冲击。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可能变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如能化解风险,把握机遇,则有助于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首先,跨国企业分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应商,为我国更多地承接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和人才转移提供了可能;其次,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逐渐从外部依赖转向自给自足,降低供应链断裂而带来的风险;再次,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压缩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向国内回归,而是更多地基于风险考虑向最终消费市场靠拢。如果我国内需不断增长,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那么,即使跨国公司压缩全球供应链,其研发或生产基地也会更多地向我国转移。因此,我们在对未来形势变化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完全有理由对前景表示乐观。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波音称787供应链暂未受日地震影响 2011-03-16
· 全球供应链韧性遭遇“大考” 2011-03-14
· 齐鲁银行加速布局“供应链金融” 2011-01-20
· 深圳发展银行:携手复旦促供应链金融发展 2010-12-31
· 光大银行:整合跨境人民币产品打造“阳光供应链” 2010-12-1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