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盐”给我们补了一堂科普课
2011-03-24   作者:黄琳斌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公众抢购碘盐的风波已平息,但由此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仍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比如,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应变速度再快些;要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缓解部分民众平时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等等。此外,当前科普工作的实效也很值得反思。
  出现这次抢购风波,单从公众基本科学素养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相关核知识和碘盐知识的缺乏,比如,部分群众不了解通过食用碘盐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不当或过量食用碘盐反而会导致不良副作用;我国盐产量巨大,且80%以上是矿盐,等等。如果群众普遍了解核防护和食盐的常识,谣言就不至于酿成不少民众的情绪失控。
  当前,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很不容乐观。所谓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比2007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不过,这个结果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差距约20年。科普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抢购碘盐风波再次提醒我们:科普工作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绝非可有可无。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科普法》的国家,对科普事业不可谓不重视,但从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传统的科普方式和内容亟待改进。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去年就已经发布了《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对包括服用碘片在内的核污染防护常识作了详细解释,但从这次抢盐风波来看,有关知识并没有在公众中得到有效普及。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普工作,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当前科普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科技部门自己唱“独角戏”,缺乏相应的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的参与。这就容易造成科普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完善,只注重看科普部门做了什么,而科普的真正对象学到什么,变得无关紧要。二是科普内容还缺乏针对性,比如,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对科普的不同需求,不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口味”。三是科普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墙面和宣传单上,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多媒体形式还不多。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针对这次抢盐风波,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指出,“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满足公众的科学欲望,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科普方式。”
  在这次强震面前,日本民众仍能保持相对的理性和克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民众科学素养较好,政府平时科普的功夫做得比较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谣盐”给我们所有人补了一堂科普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发“谣盐”财的游资该当何责 2011-03-22
· “谣盐”破灭彰显网络自净功能 2011-03-21
· “谣盐”案警示政府危机管理 2011-03-21
· “谣盐”止于治者 2011-03-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