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品牌的陷阱中沉醉
2011-03-23   作者:陈方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明明是纯国产,非要说原装进口;明明才注册几年,非说有悠久历史。编个谎话,费点周折,弄个洋身世,几百块钱的商品身价立刻涨到成千上万元。记者调查发现,国内部分商品以国外为商标注册地,在国内生产销售,冒充国外品牌,误导消费者以牟取暴利。(央视《焦点访谈》3月22日)
  借所谓的“洋品牌”牟取暴利,不良商家混淆视听出卖诚信固然应该受到惩处,但是,如果你指望所有商家在出售商品时都详细告知顾客商标背后的故事,实在有些不切实际。商标也算是商品的包装之一种,节目中“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面对记者的质疑不屑一顾,“有哪个牌子不是噱头呢?”话糙理不糙,只要商标正式注册,手续合法,消费者除了追究他们的不诚信之外,还能追究什么呢?
  在追究完商家的诚信问题外,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纯国货贴洋标签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大众对洋品牌不那么过度推崇,假洋货也不会到处流行。一样的产品,贴上了洋标签就变得尊贵起来,消费者多花的那些冤枉钱,究竟是为什么东西埋单?
  也许是为“焦虑的身份”埋了单。我们越来越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最简单的证明办法就是要穿得与众不同。国货人人都穿得起,唯有昂贵的“洋品牌”才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价。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消费洋品牌,消费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依然体现不出档次,知道LV知道爱马仕的人不见得知道“卡尔丹顿”、“吉诺·里兹”,身着洋品牌中的“小众”才能真正体现自己身份的尊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心理作祟,即便是假洋货,它们也可以光鲜入市,还有不小的市场。
  想起朋友讲过的一则故事,她和一位很有身份的人共进晚餐,那人穿了一件胸前标有“B2”Logo的T恤。朋友一直猜测这是什么样的名牌,结果那人告诉她,这只是一件工厂的工作服。
  如果你不仅仅把这故事当做笑话听,就能感觉到洋品牌对国人心理的辐射能量有多大。对于洋品牌的追随,简单地去批评国人“崇洋媚外”有些武断。追捧“洋品牌”,并不是单纯崇拜“洋”和“外”,而是试图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为了显示自己有身价,不但要穿洋品牌,还要穿普通人不认识的洋品牌。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对洋品牌的痴迷中时,精明的商家制造一些洋品牌“陷阱”也就在所难免了。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在现代社会人们仰仗着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以达到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但是对这一需要大家都秘而不宣,以免被视作庸俗势利之徒。现在,当一些“假洋货”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曾经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那种秘而不宣的心理需求,会不会隐隐作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从惠普“质量门”到洋品牌的习惯性傲慢 2010-03-22
· “中国中铁”盾构下线整机性能超越洋品牌 2009-08-19
· 部分洋品牌CDMA手机落马 国产品牌借机扩张 2008-11-28
· 彩电企业影响力不输洋品牌 2008-01-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