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小概率”事件酿成“大灾难”
2011-03-21   作者: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孙立坚

  或许正是因为日本身处多地震板块,防震技术与经历了两次原子弹爆炸后所渐渐成熟的治愈白血病的技术一样,堪称当今世界首屈一指。这次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东北部造成的巨大摧毁力和不断从福岛核电站传来的越来越严峻的核污染信息,确实造成了世人超出想象的紧张心理和强烈的避险动机。
  当然,笔者相信,只要核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内对日本制造业将停滞不前的担心,世界经济因国际分工格局被日本退出所打破而造成的滞胀风险会渐渐淡化,全球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剧烈震荡更会从日本各类大企业的业绩复苏中而得到大幅度缓解。毕竟,这次地震中心的日本东北部的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京滨工业区、曾在1995年遭遇大地震的阪神工业区、以及九州工业区都不是在同一数量级上。而阪神工业区的复苏只花了半年,全面恢复也只用了两年。
  当然,这次日本大地震最大的杀伤力不是地裂山塌,而是次生核污染和海啸的杀伤力。如果说“9.11”和2008年金融危机是意想不到的“人灾”所致,那么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和我们曾经历的汶川大地震就是不可抗拒的“天灾”。这些大事件的最大特征,是小概率事件(罕见)和大灾难后果(悲惨),而每次大危机,都暴露出人们按照事前设想好的方式(所谓“手册”方式)来自卫,而缺乏在管理突发性危机问题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今天若我们再不认识到应对小概率事件上问题的严重性,那必然会在大灾难面前手足无措,就连本来所具备的应急能力也因内心的惊恐而无法正常发挥,进而导致次生灾难的危害大大超过事件本身的影响,由此带来的市场和社会上下过度的反应,则更会恶化摆脱危机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为此,基于最近这几次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大危机的破坏力和应对危机能力的局限,我想也从“事前”和“事后”两种视角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除了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的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预防同性质事件的管理能力之外,我们还应百倍重视提高事发中相关“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不能过于自信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防范措施和所拥有的科学设备;要在当前可能具有杀伤力的“少数人物”的行为和“自然破坏”的变化面前,打破习惯思维模式去不断挖掘其新的危害特征。对于小概率事件,人们往往会出于经济上收益与成本考虑或因“搭便车”可能性的因素而不被重视。于是,一旦大灾难发生,所引起的社会破坏力就变得异常凶猛,始料不及。所以,各政府部门之间应努力打破行政壁垒、保证信息的共享!
  另外,为了在小概率事件面前胸有成竹,为避免大灾难,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与民合作、与国合作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首脑峰会今后更多应探讨人类应对自然挑战和防止“人祸”上的智慧共享。只要打破自信所带来的满足感,不懈追求宝贵的信息,小概率事件中的大危机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和次生灾害所扩散的危机程度都会大大缓解。这次日本民众对地震的淡定心态和忍耐力以及对“东京电力”和日本政府面对次生灾害——核污染问题处理方式上的极大不满,都给世界上了一堂难能可贵的危机管理课。
  其次,事后需要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果敢行动力。虽然在应对大危机时,只看重实效的理念很难在民主议会制的发达国家被轻易采纳,因为这所引起的后果有正反两方面:正面效果是能迅速对症下药,反面是会引起普通纳税人暂时的担忧,如果事前信息不足而采取贸然行为,那么反而比采取保守行动所付出的政治代价更大,但是,大危机中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减少大规模的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国民在平时危机的训练也建立在事前认为非常全面的危机手册上的话,那么,就更会加剧意想不到的冲击所带来的自信力丧失和政府应对危机能力瘫痪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局面。这次日本地震中,很多人按照防震手册上的要求立刻躲到桌子底下,却忽略了随之而来的大海啸所产生的毁灭性打击的巨大风险。
  虽然,事后做出超常规性的应对措施,在生理上可能就是个突破极限的挑战,因为人们在重大灾难面前往往会失去正常的反应能力,而且,平时按照手册训练的应急方法是大危机中人们最最依赖的“救命稻草”,但如果此时能淡定心态,甚至逆向思维,那结果很可能会完全不同。
  为此,我想从这个角度,根据多年在日本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来谈一下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由于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国,而欧美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又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所以,日本的缺位会让外部市场判断中国的最终产品供应能力也受牵连,于是,世界最大制造基地的萎缩可能会短时间内打压大宗商品价格,甚至可能延长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但从中长期来看,源于日本的影响就会被韩国和欧洲制造商、乃至中国成长性企业的崛起所冲销。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中长期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金融领域。短期内,关联保险公司股价的破位和后来可能发生的倒闭现象,会再次引起市场恐慌。但不同于2008年,这次保险市场的派生风险不会波及所有的金融行业。另外,由于日本低息政策的长期化和财政赤字的持续膨胀(如果日本经济靠日本民主党花大代价投入而得到了挽救),日元流动性的泛滥和日元的日益贬值,会给其他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造成持续的通胀、资产泡沫和货币升值的压力。
  无疑,今天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世人对日本核电站发生最坏情况的可能性和带来的危害程度了解不足,而且,对事后可能有哪些波及中国社会的路径也研究不够。所以,今后加快不断挖掘相关信息步伐的过程,也是考验我们社会上下在小概率事件面前,如何打破习惯思维,发挥齐心协力,随机应变的危机管理能力的过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不需储备盐,多储备核安全知识 2011-03-18
· 中国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 2011-03-18
· 日本核电站大灾面前硬伤多 预警世界核安全 2011-03-17
· 让核安全对公众更公开透明 2011-03-17
· 日本核泄漏预警世界核安全 2011-03-1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