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盐”止于治者
2011-03-18   作者:何苇杭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应对“谣盐”,不仅要通过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核辐射相关知识的传播普及,让公众心里明白、心态平和;更要维护社会良序与公义,铲除谣言滋生的现实土壤。
  自3月16日始,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等地出现食盐热销现象,一时冒出了“盐如玉”等新词儿。
  抢购风并不稀奇。非典时期,板蓝根、白醋被说成特效药一时大卖;近两年甲流来袭,大蒜又因为有“防治奇效”而炒得火爆。抢购背后,必有传言作为推手,成了观察抢购风的一条铁律。此次食盐抢购风,照样有传言在作祟,一是“盐不够”,说日本核泄漏将污染海水,造成未来海盐不能食用;二是“防辐射”,说含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
  对于这样的传言,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放射防护中的碘知识问答》予以回应,一些地方的卫生部门开通核辐射防护科普热线,不少专家也站出来解疑释惑。我国盐产量巨大,而且80%以上是矿盐,而非海盐,食盐供应充足;含有微量碘的碘盐,对防辐射不起作用。可以说,推动食盐抢购的传言,毫无科学道理,多是无稽之谈,是不折不扣的谣言。
  问题是,为什么会出“谣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可以观察到我们社会运行中的一些软肋。首先,社会心态存在非理性、盲从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谣言传播公式:公众认为信息越重要,同时信息越模糊不清,流言传播得就越快。
  从某种程度上说,抢盐风潮,无异于一场心理“地震”。其“震源”,一是对事关生命安全的核辐射扩散情况未知的恐慌,二是对辐射防护知识匮乏下的茫然。
  其次,社会行为中存在违法缺德现象。每逢抢购,总有少数不法商家趁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牟取暴利;总有一些网络推手大肆忽悠,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人为操作之下,市场现货被抢光,而库存一时来不及上市,出现短时间断货,造成紧缺假象。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应对“谣盐”,不仅要通过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核辐射相关知识的传播普及,让公众心里明白、心态平和;更要维护社会良序与公义,铲除谣言滋生的现实土壤。
  不过,此事也带给我们一个警示,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各类谣言层出不穷,对我国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对于此类谣言,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信息服务,主动进行治理和防范,突出前瞻性和预见性,防微杜渐,预其未萌,方为上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科学击碎谣言透明消除恐慌 2011-03-17
· 央行否认周小川外逃 投资巨亏将受处罚是谣言 2010-09-02
· [关注]印花税调整:传言还是谣言 2010-01-22
· 山东省费县“剧毒花生”谣言追踪调查 2008-10-27
· 利好谣言对市场也有危害 2008-08-2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