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安全要加强 因噎废食不可取
2011-03-17   作者:王小龙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截止到当地时间3月16日下午,事故最为严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中,有4台机组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氢气爆炸,3个反应堆发生“堆芯熔化”,22人被确认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17万周边居民被迫转移。
  震后第6天,危机仍未缓解,担忧中各种传言闻风而起。除去那些不值一驳的核污染传言外,对于核电安全性的质疑也成了网络的热门话题。许多国家的民众开始担心,这种神奇的核子能源是否真的像宣传的那样“清洁高效”,又或是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得触碰的“潘多拉魔盒”。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瑞士宣布暂停三座核电站的选址工作,德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调查17个核电站安全问题,意大利表示要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核电项目重启与否,英国称不会建造新核电站并展开安全评估,甚至还有环保组织据日本核泄漏事件得出“所有核电站都不再安全”的结论,一时间刚刚兴起没几年的“核电热”急速降至冰点。
  有分析人士指出,受日本核泄漏事件影响,技术投资者信心已经开始减弱,因各国对全球变暖的关注而逐渐复苏的核电产业或就此止步,进入另一个寒冬,而因此受益的将是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来自英国《卫报》的消息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猜测。消息称,日本地震后英国液化天然气价格出现急剧上涨,无论夏季交付还是冬季交付的价格都显著攀升,英国天然气公司股票也随之上涨3.7%。
  但包括环保人士在内的众多能源与环境专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目前在核电外我们还难以找到更有效、安全的能源形式,与20多年前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不同,在全球变暖和传统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的压力下,日本核泄漏危机非但不会减缓核电技术的投资,还将使各国在核电安全领域的研发投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能源结构也将进一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英国气候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认为,日本核泄漏问题还不至于让人们远离核能。他说,人们对核能似乎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恐惧感”,这种固有的偏见是不合理的。核电其实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能源。就以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事件为例,在核电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中,就造成的灾难级后果而言只有这一次。虽然不便直接类比,但当它与生产传统能源的油田、炼油厂、煤矿事故的发生率放在一起时仍是让人震惊的。“目前在日本出现事故的反应堆都较为陈旧,包括日本在内此后各国新建的核电设施都比其更加先进,在安全性上也更有保证。”拉夫洛克补充说。
  全球变暖政策基金会(Global Warming Policy Foundation)负责人班尼·派泽同样认为此次事件不会让核电技术进入寒冬。他说,日本的核灾难在近期或许会加剧廉价化石能源的全球竞争,但与此同时,未来大多数的能源研发也会进入核安全领域。
  面对目前高涨的反核浪潮,虽然不少国家表示要对核电进行重新认识,迫于舆论压力瑞士和德国也宣布将“暂时关闭”部分核电站,但此时的情况并非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的重演。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其能源部长朱棣文的一番言论或许更能代表不少核大国的态度。
  奥巴马日前在接受媒体有关日本核泄漏事件的采访时,除向民众保证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都不会受到核辐射污染外,还对其核能政策进行了辩护。奥巴马称核能是美国的重要能源,已督促核能监管机构立即升级安全措施。并解释称,任何一种能源都有其弊端,不是万无一失的。在去年夏天的墨西哥漏油事件中,美国已经吸取了教训。
  朱棣文当地时间15日在众议院一个有关2012财年预算申请的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拥有严格的安全规则以确保核能工业安全、负责任地运行,美国民众对此应充满信心。在我们继续加强核能工业的同时,我们将致力于学习日本的经验。”与此同时,作为核能的坚定支持者,朱棣文还表示美国将继续致力于发展核能。他认为,为满足能源需求,美国必须依赖包括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清洁煤以及核能在内的多样化的能源来源。
  作为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中的一项“重头戏”,在2012年的财政预算中美国政府计划批准360亿美元贷款担保用来兴建核电站,此外,奥巴马本人还呼吁应为核能研究和现代核反应堆的设计投入更多财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未对黄海海域造成影响 2011-03-17
· 全球核电业走到十字路口 2011-03-16
· 张国宝:我国核电项目安全性能有保证 2011-03-16
· 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影响 2011-03-16
· 未来三天日本核电站污染对我国无影响 2011-03-1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