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考核与问责“4%”必然成空
2011-03-09   作者:赵勇(江苏,媒体从业者)  来源:青年时报
 
【字号

  “财政教育投入占GDP4%”多年来未能兑现,这已经是个老话题,但《中国经济周刊》在两会期间再度将这一话题抛出来,却仍然吸引了足够密集的关注,可见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热度,并未因长时间关注无果而消耗掉。
  报道说,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中就曾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也就是说,按此纲要,到2000年,4%已经成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的下限。但现在已经是2011年,“财政教育投入占GDP4%”却仍然未能实现,成为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设想。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再次将实现这一目标的年份定在了2012年,但有了这样尴尬的背景,人们对“2012年达到4%”心存疑虑,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财政教育投入占GDP4%”为何多年来一直难产?人们一直在追问。一些官员习惯性的解释是:政府财力不够。但很明显,这只是托词——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幅一直高于GDP增幅和居民收入增幅,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这个时候再拿“政府财力不足”做挡箭牌,是无视现实、敷衍塞责。至于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所说的“4%至今未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则更是无稽之谈。财力不是问题,问题是财政收入的使用方向出了问题。近年来人们所看到的现实是,在一些地方,官员们打造政绩工程和公款消费时,出手之阔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简单来说,并不是财政没钱,而是一些官员根本就没想过要把更多的钱用在教育上。政绩工程和公款消费紧紧系着官员们的乌纱帽和仕途通道,一些官员当然会不遗余力;相比之下,教育投入见效慢、也与政绩关联度不大,一些官员自然懒得上心。这就涉及到一个考核机制的问题,考核是指挥棒,挥向哪儿,底下的人自然就会走到哪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曾经振奋人心的口号,但光有口号远远不够,甚至,光有“财政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也远远不够,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确保“4%”能够尽快落实的考核与问责机制。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从2000年到2009年,以4%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2002年到2003年间,经费投入甚至还出现了0.06%的倒退。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是否能够拿出有刚性约束力的考核方案?是否能够严格问责?对这些问题的肯定式回答,即为“4%”走入现实的基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家乐福高层致信店长 价签管理与考核挂钩 2011-03-03
· 家乐福价签管理与考核挂钩 2011-03-03
· 用“幸福指数”考核官员,让民众说了算 2011-03-01
· 不“让GDP飞”尚需要考核制度“给力” 2011-01-26
· 温州拟将房价收入比列入官员考核 2011-01-2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