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是必须承受的发展阵痛
2011-02-17   作者:李星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每年春节之后,“用工荒”的呼声就会响彻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都在为工人的事儿犯愁。说起来,“用工荒”现象是从2003年起在中国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出现的,如今却已成为一个不分地域的全国性难题,并且出现了中西部和东部争夺普通劳务工人的新现象。
  “用工荒”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呈明显下降之势。上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至2000万之间,近两年的增速只维持在几百万。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通过刚性的计划生育制度控制人口,在人口增长的峰值过后,随着一代代人的老去,劳动力呈减少之势,这是一个种瓜得瓜的必然结果。但并不是说现在的适龄劳动力的总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用工之需,“用工荒”的加剧事实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尽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效力的农民工的工资这几年有所增长,但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的收入相比,无论是总量还是涨幅都处于明显劣势,他们的收入增长幅度甚至还不能抵消物价上涨幅度。而且,他们背井离乡的在城市里打工,城市却没有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固有的城乡壁垒每每使他们感到疼痛,而他们的子女作为“留守儿童”在老家像野草一样生长着,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他们并不平静的心。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很多人萌生了不如归去的念头。他们永久地告别了城市,而且肯定也不会乐意子女长大成人后重新走上自己的道路。
  而在农民工的故乡,一场巨大的变革也在轰轰烈烈地上演。随着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大举西进,这就使很多中西部农民不出家门也能当上产业工人。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照顾一家老小,这简直是两全其美。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也在采取措施招徕本地工人:用岗位留人,用亲情留人,用不亚于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留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拖住了农民工东去的脚步。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农民工的头脑中。老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就是打工挣钱,并不寻求永久留驻城市,也很少梦想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新一代的“80后”、“90后”农民工并不满足于一份糊口的工钱,他们要做城市的主人,要成就不凡功业。打工被他们视为人生的驿站,工资只是最基本的诉求,从中学技术、长本事、积累业务资源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告别农民工岗位,利用学到的本领和掌握的资源发展个人事业。
  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用工荒”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老一套的发展模式继续不下去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成了迫在眉睫的课题。可以说,产业结构升级既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内在需求,也是能源供应紧张和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的被逼无奈之举。
  未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是不能有,但像今日这般遍地开花、作为经济主驱动力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因而,国家要在宏观上继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改变依赖廉价劳动力和高能耗的低效模式,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高端人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要及时适应市场状况的变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利润点、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把高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用工对象。总之,在新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以及用工模式成型之前,“用工荒”是社会和企业必须经历的阵痛。这当然会给地方政府和用工企业带来麻烦,但也不必过于沮丧和哀怨,善待工人、积极转型才是正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用工荒呼唤“制度替代”上位 2011-02-15
· 应急用工荒“工龄工资”可推广 2011-02-14
· 从用工荒想到讨薪难 2011-02-14
· 用工荒是催发经济转型的动力 2011-02-14
· “用工荒”之下没有受益者 2011-02-1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连续降雪相当于一次加息·[思想]从进口产品量价看结构优化紧迫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