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权重调整难掩通胀压力
2011-02-16   作者:刘晓忠  来源:21世纪网
 
【字号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经调整CPI、PPI权重后的2011年1月的数据。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1%,高于去年12月的4.6%(按原CPI商品篮子权重计算);同时,1月PPI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0.9%,显示当前通胀压力呈加速态势。
  与市场预期调整CPI商品篮子权重后,将拉低当月CPI数据0.3个百分点的预期所不同,统计局经过测度的数据显示,CPI在同比增幅上,新权重测算的数字比旧权重测算的数字要高0.024个百分点,而非低0.3个百分点;环比增幅上,新权重也比旧权重高0.049个百分点。依据CPI商品篮子新权重,居住类权数提高4.22个百分点,为食品类等其他七类商品权重下降幅度的总和,即其他七类商品权重的下降都累加进了居住类上,其中权重降幅最大的食品类权重下降2.21个百分点。
  仔细辨析1月份CPI的八大类商品篮子的分类数据看,除交通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1%和衣着价格下降0.2%外,其余六大类都为同比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10.3%,非食品类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而食品类中粮价上涨达15.1%。直观地看,CPI商品篮子中涨幅和权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在新权重调整中下降2.21个百分点,在不考虑如CPI商品篮子的采集商品类型出现调整等因素下,用新权重测算出的CPI数字要低于旧权重测算的CPI数字。这与市场预期一致,而与统计局公布的新旧权重测算数据对比不一致。
  不过,我们认为这可能依旧是统计方法和技术所带来的误差,而非其他,其中很大的可能是,这次CPI商品篮子权重的调整不仅是在八大类商品权重上的调整,可能在实际采集分类商品的具体商品品种上也经过了调整,而在具体商品品种采集上的调整,可能导致了CPI统计误差。毕竟,CPI的统计,既取决于商品篮子的权重调整,而且也取决于统计局对代表性商品品种的采集本身,如所采集的商品品种正好涨幅要低于未采集商品品种,或由于涨价的商品主要在于新上市的品种,而采集的具体品种则对新上市品种的采样较低;同时,居住类权重的提高,但目前由于房屋租赁市场发展滞后,房租统计系统不完善,导致了居住类价格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市场真实状况。显然,这些都将影响最终CPI汇总加权数字的结果。
  当然即便如此,1月份的CPI数字在下调涨幅最大的食品类权重的情况下,同比和环比增幅都高于去年12月份,显示通胀已经呈现出了普涨态势,且非食品类价格已经拉开涨势,这预示着CPI权重的调整并没有遮盖当前通胀压力高企之事实。鉴于此,我们认为随着非食品类价格在PPI等成本上升和劳动力价格走高等压力下,其价格上涨势头稳定,未来通胀压力可能将呈现出持续攀升之态势。特别是随着房产税和限购令、限贷令等的相继推出,房租价格将呈现快速上涨之态势,居住类在CPI商品篮子权重的上调后,房租等价格的上涨必将在今后的CPI中反映出来,当然前提是随着居住类权重的上调,关于居住类的统计系统需进一步完善。
  我们认为,当前各界对CPI权重调整对通胀影响的高度关注,依然继承了把通胀跟具体物价相混淆的观点。如当前北方和粮食主产区所出现的严重旱情等被舆论解读为通胀预期之因,抑或当前各地再现用工荒,劳动力价格上涨,也被简化为推动通胀之因。实际上,具体商品,哪怕在CPI商品篮子中所占权重过高,其价格的上涨并不必然直接导致通胀的高企,而相反若仅是具体商品价格的上涨首先改变的是消费者消费结构和膳食偏好的调整,从而出现不同商品价格升降有别的格局,并不构成对通胀的持续压力。单纯的劳动力价格上涨亦然,它首先影响的是劳资双方的收入调整,并不一定直接影响到通胀本身,除非劳动力工资上涨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因此,单纯的具体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涨,改变的是消费者的消费结构,而非整体通胀态势。
  当前市场普遍担忧通胀高企,原因在商品价格本身之外。严格而言,通胀态势下,商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胀之果,而非通胀之因,如同当前食品类、住房类价格的上涨是通胀之果。导致当前通胀压力高企的原因,还需要从货币市场寻找最终答案。即需要考虑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等两个维度,且两者缺一不可。
  目前货币信贷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都为通胀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当前中国货币供应量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远高于GDP的增速要促成通胀还需要市场信用货币创造的撬动。毕竟,在信用经济时代,若只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正常情况下将压低货币乘数(货币流转速度),从而不一定会使通胀显性化。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中国在货币供应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的同时,货币乘数并没有出现显著下降,相反出现了微涨态势。如有关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新增信贷再次突破1万亿大关,这反映货币的信用创造的增长势头不减。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显著的通胀压力,也不难理解1月份为何食品类和非食品类价格出现比翼双飞之格局,(消费品价格上涨5%,服务类价格上涨4.6%)。
  由此可见,借助目前公布的CPI数字来佐证通胀压力是增还是减,实际上是用通胀之果推导通胀之成因,是为本末倒置。而要有效遏制当前日益聚势的通胀态势,必须通过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而非单纯遏制某类具体商品价格的走势。目前在防范通胀问题上,货币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型工具是最具针对性的对症之药。即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调整会有效影响市场的信用创造,降低货币乘数,倒逼货币供应量作出相应的调节,从而对通胀产生追根溯源的防范效果。
  当然,鉴于当前中国的利率、汇率依然属于管制类项目,如央行调整利率更多地是调整利率数字,而并不事实上对货币流动性进行对应性调节。因此,当前中国要有效防范通胀的蔓延,目前需要三率齐发的货币政策组合调控,即加息、升值和存款准备金率配合使用。我们认为,2月9日央行新年后的首次加息可权作是决策层打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选项的一个序幕,我们预期随着通胀压力的进一步释放,加息、升值和准备金率将会且必须形成强烈的组合拳效应,否则当前通胀压力将不亚于2008年那次所带来的冲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CPI涨4.9% 物价如何降? 2011-02-16
· 今日观察文字稿-CPI涨4.9% 物价如何降? 2011-02-16
· 粮价依然主导CPI走势 2011-02-16
· CPI上涨4.9% 保险成抗通胀亮点 2011-02-16
· CPI张榜,一出观众稀少的戏 2011-02-1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连续降雪相当于一次加息·[思想]从进口产品量价看结构优化紧迫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