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是种税,向谁征很讲究
2011-02-15   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周其仁

  1962年后国内市场上出现的伊拉克蜜枣,是政府动用外汇进口,以每斤5元人民币之价出售的。那时5块钱差不多是城镇职工平均月薪的十分之一,属于高价。可以敞开供应,不需要任何票证。类似还有20元钱一斤的奶糖,以及更贵的精美点心。这里有一些大背景:第一,“大跃进”后,国家财政连续四年出现亏空;第二,以当时的办法,由人民银行多印了六七十亿票子弥补财政赤字;第三,由于农业和轻工业减产,国家掌握的商品少,发出的票子多,结果物价上涨,市场供应紧张。在此背景下,国家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 “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
  以今天国民经济规模看,60亿元人民币的事,不过小菜一碟。但当年全部流通中的货币也不过130亿元,伊拉克蜜枣、糖果点心等高价食品,就“一下子回收了”年度货币流通量的一小半。
  更值得今天借鉴的,是对付通胀也要讲价格机制。归根到底,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货币太多,短期应对之道,惟有把过量的票子收回,才能做到物价稳定。这里价格机制的含义,是供求定价、随行就市,政府既不刻意限价,也不人为限量。反正以当时的市场形势,只要能买到食品,就算价格贵些,对一些居民来说也比啥也买不到强。市场有人问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国家“一下子收回”了过量货币,稳住了物价。
  而放开价格的伊拉克蜜枣、高级糖果这些商品,并不是每个居民家庭非消费不可的必需品。这类商品低收入家庭无力光顾,价格再高也“杀”不到他们头上。能出价、肯出价的,收入水平一般不低。由此看出,当年的决策也有收入分配的考虑。这里的启发是,通货膨胀是一道税。既然是税,抽谁不抽谁的,大有讲究。谁多买,谁就多交了通胀税。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是经济学上“帕累托改善”的理想境界。
  今天情况大不相同,市场规模、货币规模及流通中超量货币的规模,绝非50年前的中国可以想象。在通胀当头、民怨四起的情况下,“价格全放开”就更没有现实的可能性。退而求其次,政府只干预部分商品和市场的价格和交易,而对其他商品和市场交易,则取开放的态度。那么,究竟选哪些商品和市场开放,才能兼顾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收到治理通胀的较好效果呢?
  我的首选,还是进口消费品。阿里巴巴的网商们把境外代购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回头理解,还是市场中人对国内外商品的比价变动更敏感。当商人们发现,一件又一件境外的商品之价明显便宜过国内的时候,他们往国内市场“倒”这些商品的“宏观合理性”,就变得不容置疑。
  不是说“刺激内需”吗?扩大消费品进口刺激的正是国内消费。不是说“提高居民收入”吗?让居民买得境外物美价廉之物,那名义薪资就是不涨,人们实际收入也会增加。不是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吗?进口商品吸收国内没着没落的“纯购买力”,恰有利于抑制通胀。会“冲击国内市场”吗?实际情况是可喜不可惧。举一个例子,放手“洋奶粉”进口,那些疑似三聚氰胺的产品,不要政府发文也会从商场里下架的!
  (本文摘编自其个人网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经济虚火不降 通胀难以根除 2011-02-15
· 巴曙松:今年通胀压力较大但总体可控 2011-02-15
· 对抗通胀需多策并举 2011-02-14
· 通胀预期助推股市 2011-02-14
· 混合型通胀幽灵现 “系统性宽松”需终结 2011-02-1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连续降雪相当于一次加息·[思想]从进口产品量价看结构优化紧迫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