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口产品量价看结构优化紧迫性
2011-02-14   作者:梁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加入世贸组织9年来,中国每年新增进口规模均接近或超过千亿美元,进口贸易在世界进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也由过去的1%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8%。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去年中国进口出现量价超预期增长,进口商品结构有所变化,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尤其是一些商品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高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反映贸易条件有所恶化,进口商品结构亟须优化。
  从进口情况看,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初级产品进口大量增加。由于受大范围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回升。2010年,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同比增长81.2%,进口额增长70.1%;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进口均价为每吨457.7美元,同比上涨3.6%。
  二是资源性产品进口继续增加。2010年,我国铁矿砂进口量6.2亿吨,同比微降1.4%;进口均价为每吨128.4美元,同比上涨幅度达60.6%。由于价格猛涨,使进口额大增58.4%,则进口同样多的铁矿砂,多支出了一半多的外汇。
  三是机电产品进口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机电产品进口额660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其中进口小轿车34.4万辆,同比增长1.1倍,进口额增长1.2倍。
  四是大量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33.24%,一些国内需要的技术产品得到补充。

  进口贸易存在五大问题

  1、进口地区仍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国内投资和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进口需求的猛增。2009年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不少国家对华出口增幅仍在20%以上,中国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美方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额比2009年同期高36%,比2008年高1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品出口额比2008年同期水平低8%。
  在中国不断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一些国家却人为设置障碍,对本国企业对华出口作出种种限制。比如,由于美国在对华高技术出口方面的诸多限制,2001年美国产品还占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总额的18.3%,但到2008年已降至7%。坚持出口管制政策,不仅不能解决所谓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还会损害本国居民和企业的利益。据测算,因在高技术产品上的对华出口限制,近10年来美国企业损失了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额。
  2010年,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794亿美元,增长31.8%。同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853亿美元,增长29.2%。与日本双边贸易总值为2978亿美元,增长30.2%。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211亿美元,增长23.7%;自日本进口1767亿美元,增长355。对日本贸易逆差为556.5亿美元,扩大68.5%。
  2、部分资源品出现量价背离。近几年来,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进口了一些资源性产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额占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6.5%提高到2009年的12.3%,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由7.7%提高到14%,而2010年两者比重分别达43.6%和48.8%,这些资源品的进口额增幅也大大超出进口量的增幅。
  如2010年原油进口额同比增幅达51.4%,超过进口量增幅33.9个百分点;成品油进口额增长31.3%,进口量下降0.1%,两者相差31.4个百分点;铁矿砂进口额同比增幅快于进口量59.8个百分点;其他一些主要资源品如天然橡胶、原木、锯材、纸浆、钢材、铜及铜材等也都出现进口额增幅大大高于进口量的增幅。
  这一现象表明进口同样多的商品要支付更多的外汇,或要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过去同样多的东西。其原因主要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但也不能排除进口贸易选择的有利时机不当与把握机遇不佳等因素。
  3、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进口价格指数快速下滑,使我国贸易条件短暂改善,但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攀升,我国进口价格指数又迅速拉高,使我国贸易条件再一次恶化。预计未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有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加上人民币升值可能给我国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2011年我国贸易条件可能进一步恶化。
  目前一些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价格涨不上去,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或者是在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出口商品的价格却不能相应上调,而且交易量大幅萎缩,这说明中国的贸易条件有所恶化。对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生产消费性进口偏多,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偏少。目前,在进口商品中主要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在生产资料中又以加工贸易所需的零部件和生产中所需的能源为主,属于生产消费性的商品多,引进性的进口如先进设备、工艺等的进口偏少,导致大量消费性进口支撑着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运转。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进口存在严重依赖,这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尽管增长速度很快,但整个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少,国内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品配套服务的制造技术平台,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中许多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装备等均严重依赖进口。
  近10多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进口来推动的,这种情况造成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应有的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效果不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很有限。
  5、部分高档商品进口过猛。从2007-2009年的进口数据来看,2007、2008年中国汽车进口量和金额均维持30%以上的同比增长率。2009年在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下,进口量仅比2008年增长2.8%,进口额仅增长1.4%,而2010年的汽车进口则出现井喷现象。2010年,共进口汽车和汽车底盘81万辆,比上年增长93.4%;进口额为305.8亿美元,同比增长99.1%。
  据了解,在进口汽车中多为大排量高档豪华汽车。进口汽车猛增一方面不利于节能减排,容易增加城市污染,也不利于抑制奢侈消费;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已能满足各种需求,进口猛增容易形成国内汽车的产能过剩,影响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降低汽车对经济的拉动力。

  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

  一是要通过主动利用战略进口和国内产业转移、开放,搞活国内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将培育企业的自生能力必须与进口选择相配合,通过发挥我国拥有国内大市场优势的主动权,战略选择有利于本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进口技术、商品结构,以拉动内需并提高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内地区间产业转移和开放,加强地区内部的经济合作、促进地区间贸易和资金的流动,不仅使得这些地区获得更多的技术模仿、学习机会,而且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当地企业的自生能力。
  二是积极鼓励海外投资和产业外移,促使中国企业主动加快融入全球和区域经济体系,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能力和定价权,真正实现进口服务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
  三是要灵活运用贸易政策引导进口。要进一步出台新的鼓励措施,特别是对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仪器、材料的进口,尤其是集成电路、半导体、纳米材料、航空航天设备、医疗设备、多类仪器、能源设备、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等等,由于这些产品总体上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大力引进应当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大力推动进口增长。
  四是要扩大国内食品等农副产品等进口,缓解国内的供求矛盾,降低通胀压力。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健全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石油、铁矿砂、铜精矿以及粮食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战略,建立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努力开辟稳定、顺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并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避免能源和资源进口风险,确保能源和资源进口的安全和稳定。
  五是要积极开拓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既要努力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管制和限制,实现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多样化,适当降低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更要大力推动和鼓励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逐步实现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一是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上的互补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进口商品比重,以充分提高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学习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大众进口汽车Tiguan R-Line上市 2011-02-10
· 商务部称今年要拓宽粮棉等进口渠道 2011-01-28
· 计算机与数码相机等商品进口税率下调 2011-01-27
· 中国今年或从美国进口逾700万吨玉米 2011-01-27
· 看标签条形码 辨进口葡萄酒 2011-01-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连续降雪相当于一次加息·[思想]从进口产品量价看结构优化紧迫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