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致歉并不值得消费者高兴
2011-01-28   作者:傅达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收取高额进店费、虚构产品原价、员工工资12年不涨……最近各种负面消息缠身的家乐福再受迎面一击,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家乐福在部分城市的连锁店涉嫌价格欺诈,发改委已责成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罚。除家乐福之外,沃尔玛也卷入此事。(《京华时报》1月27日)
  国际性的零售巨头,想不到也在中国干起了价格欺诈的勾当,如今只能是“自食其果”,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埋单”了。对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说,这应该是件好事,虽不说彰显了消费者权益不可侵犯的法治信条,至少也让违法者付出了必要的代价。
  放在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这次的处罚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印象中,这是近年来我国行政部门针对国外名企开出的少有的几宗“罚单”之一。其实,两大外资超市挨罚,只不过印证了现代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法则,那就是市场经营主体必须遵守市场游戏规则,不能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或损害消费者权益,否则就应当受到相应的“教训”。问题是,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观察,这样的“教训”是否足以让一些外资企业警醒,能否“杀一儆百”整肃整个市场经济秩序,我觉得不容乐观。
  长久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总是带有不太成熟、不太规范的缺憾,一些在国外都得到自觉遵守的规则,到中国这里就很容易受到破坏。一些在国外十分守规矩的企业,到了中国也开始走一些“潜规则”,随便拿消费者的权益“开涮”。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些外企似乎很能“入乡随俗”,懂得要在中国立足只需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即可,除此之外,什么法规制度,什么消费者权益,似乎都可以弃之不顾。“得罪谁都不能得罪政府”,成为他们在中国的“经营之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一些犯规企业的“道歉”,往往不是建立在对市场经济法则的遵从基础上,也非建立在对消费者权益的敬畏基础上,而仅仅是出于政府部门的威慑。
  这一方面恰好说明,我们市场经济本身仍旧缺乏足够的规则意识,规范市场秩序的法规还不健全,在一些可操作性的末端缺乏一种“较真”的精神,很多时候留下了恶性竞争乃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空间。例如,之前360和QQ爆发的利益之争,拿消费者权益当牺牲品,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其最终的化解,也不是基于法规的权威或是民意直接起作用,而是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这一次同样也是国家部委出面,类似这种高层次的行政干预,虽说以行政权威化解了一时冲突,避免消费者权益继续遭受侵害,却很难从根本上确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则。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我们的行政执法太过松软,对于市场经济法治底线的维护不严。就拿这一次家乐福事件来说,是国家发改委下了“责令”,地方执法部门才闻风而动,如果没有发改委的明确“指令”,地方部门就不能维护正义了呢?为什么在那些已经形成价格欺诈事实的诸多城市,早先未见有价格主管部门介入调查并作出处罚呢?长时间的价格欺诈缘何一直脱离执法监管的视线?种种反常的背后,更为值得反思的是行政执法的疏漏。
  虽然这一次发改委动了真格,但很显然,无论是市场经济良好秩序的维护,还是消费者权益的妥当保护,都不可能寄希望于这种全国性的“自查”。市场经济本身是一套严明而权威的规则系统,要求各个地方的行政执法主体能够始终如一地肩负起检查监督的职责,否则,再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则也只不过是一个可松可紧的“橡皮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家乐福沃尔玛价格欺诈底气何来 2011-01-28
· 家乐福沃尔玛部分连锁店因价格欺诈被处罚 2011-01-27
· 家乐福“价签戏法”无说法 消费者可用脚投票 2011-01-26
· 媒体曝光家乐福与中粮纠纷 2011-01-19
· 家乐福欲与康师傅和解 2010-12-1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