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真是常态吗
2011-01-15   作者:贺宛男(财务分析专家)  来源:金融投资报
 
【字号
  由华锐风电上市首日跌停引发的新股破发潮,再一次将破发卷入舆论漩涡。
  在对破发的质疑声中,有一种论调似是而非,即所谓“新股破发常态论”。
  一些貌似客观的论者,甚至将新股破发视为股市走向成熟的标志,说什么“随着沪深两市走向成熟,投资者趋于理性,今后新股上市破发更可能成为常态。”言外之意是,破发不必大惊小怪。
  是的,在成熟市场新股破发并不稀奇。特别是当市场处于调整时期,股价破发本是正常现象,它会迫使发行人审时度势,少发或暂时不发新股,以利于市场回归理性,如果硬着头皮发高价,新股将遭受市场的唾弃。但我们这里不是。
  首先,破发一如瘟疫,通常是大面积发生。截至本周末,去年10月14日以来上市的97只新股(即配售股尚未解禁)。已有26只破发,另有7只频临破发(盈利不足5%),即有三分之一新股,在发行三个月内处于破发或频临破发的境地。而就在这三个月内,周边市场纷纷创出新高,中国经济更是捷报频传,此时此地如此大面积破发,岂能以常态视之论之?
  其次,尽管新股频频破发,但那些挤破了头的准上市公司有谁降低了发行节奏、放下了发行身价没有?没有,一点也没有!恰恰相反,今年元月还不到半个月,已经有16只新股发行,募资242.6亿元,照此速度,全年IPO募资将达5760亿元;16只新股的平均发行价更达44.10元,发行市盈率77.88倍,发行市净率13.29倍,远远超出2010年30.32元、54.96倍和10.33倍的平均水平。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新股发行实际上并没有市场化,有的只是“伪市场化”,只要证监会批文到手,没有发不出去的道理。
  第三,本来,新股破发受损失最大的理应是发行人,是保荐人和承销商。因为大凡新股破发,公司信誉必定受损,哪一家承销商承销的新股破发多,以后人家就不来找你,你的业务就会大受影响。可我们这里,对发行人和承销商影响最大的是发行价,而绝不是破发之类的“破事”!在新股超募数千亿,券商笑纳数百亿,349只新股批量制造824位亿万富翁,三高发行已完全成为赤裸裸的抢钱行为的同时,所有的因破发套牢而遭受的损失,全部由中小投资者承担!不仅如此,越是帮着高价发行,越是“助纣为虐”的承销商越受欢迎,君不见国信、平安、安信、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等生产破发概念股最多的承销商,其市场份额正越做越大么?
  高价发股、上市破发,已经成为新股的死结。一些市场人士正在频频献策,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做文章。例如,对超募资金,承销商不拿承销费(更不能像现在那样拿数倍的承销费);上市公司需将超募资金按一定比例上缴作为证券市场的风险基金。笔者说这个话还是有依据的:十多年前,新股发行冻结资金的利息一律归发行公司所有,以至于那些发行公司总是喜欢将摇号时间定在周四,这样可以多冻结一天多拿一天的利息(一天至少数百万呢);以后,有关部门规定,新股资金冻结利息拿出来作为证券市场风险基金,既改变了人为安排摇号时间的做法,也为整个市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如今,超募资金也要为市场做贡献,而且还可以采取诸如超额累进的做法,超募比例越高,上缴风险基金的比例也越高。上市公司、承销商拿不到多少好处了,看看还会一味哄抬发行价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不要拿市场化当新股破发的遮羞布 2011-01-18
· 五新股开盘全部破发 2011-01-18
· 新股频频破发的市场提示意义 2011-01-15
· 新股破发倒逼发行机制做出改变 2011-01-1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