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交锋中重构中国债权国地位
2010-12-30   作者: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张茉楠

  当今的世界经济,呈现的是发达国家成为债务国,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债权国的新格局,这让中国不能不重新审视管理财富的能力。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对外金融发展有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其一,从外汇短缺大国发展成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其二,从吸引外资大国发展成全球最大资本净输出国;其三,从对外债务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对外债权大国。这三大变化,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和过程发生了深刻影响,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债权国,中国却面临着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
  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留下了大量债务,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于是在私人和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就由国家再杠杆化使私人债务国家化、国家债务国际化。欧洲由于不能把债务国际化,遂暴发了债务危机,而美国则凭借美元霸权体系和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将国家债务国际化,由广大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他的债权国来埋单,造成这些国家国内价格总水平的急剧上升。这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不同国家盈利模式的碰撞和利益的交锋。
  那么,中国究竟该如何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管理好自身的国家财富呢?
  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汇储备已增至8.1万亿美元,中国拥有2.4万亿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近三成。此外,俄罗斯外汇储备占比接近7%,印度、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外汇储备占全球份额也超过或接近4%,巴西、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占全球份额都在2%以上,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储备份额总和已远远超过50%,新兴市场纷纷成为净债权国。
  与此相对应,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债余额总值为56.9万亿美元,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爱尔兰、日本和瑞士分别列全球外债排行榜的前10位。这一债务排行榜几乎囊括了所有西方经济强国,排名前10位的发达国经济体外债总和,已占到全球债务份额的82%,而美国外债余额已达到13.6万亿美元,占全球外债余额的23.9%。
  追根溯源,全球经济的这种格局,事实上是全球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带来的结果。在这种双重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由美国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做出了“隐性贡献”。
  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净债权的扩张,需要为庞大的外储寻找出路,以提高对外资产的收益率。当前,主权财富基金已成各国政府管理外汇资产的重要平台和长期战略投资者。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统计,截至2010年3月底,全球范围内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3.839万亿美元,占到同期全球外汇储备存量的47%,其中一些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该国名义外汇储备规模。比如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该国外汇储备的13.9倍,挪威养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达到该国外汇储备的8.8倍。另外,相对于外汇储备管理当局,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广,担当着本国外汇资产多元化管理的重要责任。
  据估计,整体上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大约保持在债权25%、股权45%以及其他资产30%的水平。比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比例就达到40%左右,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的股权投资比例甚至达到了60%。据摩根士丹利公司预计,主权财富基金每年以4500亿至50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到2014年,主权财富基金有望超过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总额。
  相比之下,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不但规模小,而且股权投资比例小。从规模上看,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等三支,管理约3471亿美元、2888亿美元以及1465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分别占我国全部外汇储备的14%、12%以及6%。从投资结构看,我国主权财富基金过分重视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中投公司2008年的资产配置中现金类资产占87.4%、固定收益证券占9%、股权投资仅占3.2%,与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平均资产配置水平债权25%、股权45%以及其他资产30%的比例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该到重新审视债权国地位,高度关注国家主权财富的时候了。笔者以为,除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本土金融市场外,应对以外储为代表的主权财富管理适时转变思路,要进一步壮大主权财富基金,加强主权财富管理,提高主权财富的使用效率。
  为此,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外储管理体系,继续推进 “从金融投资到产业投资”的债权结构变化,对外资产的股权投资作为资本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过程。要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考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并购方面成立能源战略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以及支持企业发展的海外并购基金等,不断提高金融资产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度,搭建连通内外产业链的实业经济平台,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双顺差”型的资本循环模式,以切实扭转经济结构的失衡局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1682家申报37亿元债权 太子奶资产多已抵押 2010-12-07
· 债权人会议曝太子奶负债超12亿 2010-12-06
· 太子奶首次债权人会议12月4日召开 2010-12-01
· 太子奶25日开债权人会议 将通报具体负债情况 2010-10-18
· 全球债权人面临“金融压榨” 2010-09-0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