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小城镇的“大跃进”
2010-12-09   作者:唐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对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有专家提出了“小城镇”方案,即以“小城镇”尤其是新建的“小城镇”来吸纳在一线城市中“告老返乡”的农民工。这样的政策设计还有“调查数据”作为依据——问农民工:“将来年龄大了,在外打工做不动了,有什么考虑?”回答常常是:“趁现在做得动,存一笔钱,将来回老家去开个小店”——这样想的农民工确实不少。所以,以星罗密布的小城镇代替一线城市来作为农民工养老之地,这样的政策思路看起来顺理成章。
  但问题在于,即使农民工终其一生劳苦,能够积累起来的资金也不会太多。将来回家到小镇上买房子,开小店后,应该也就所剩无几了。如果整个小镇聚集的都是这样的“市民”,那么,谁是小店的顾客?或者说,谁是小镇上的消费者?进一步发问,这些小镇的生计乃至生机究竟在哪里?
  我们可以到中西部地区去看一看,那里似乎本不缺乏县城、小镇,可那些小城镇现在有几个是生机勃勃的呢?破败衰落的倒比比皆是。为什么?那里缺少的就是就业,就是可持续生计。于是,年轻力壮的后生,即使有城镇户口,同样得外出打工。
  更值得担忧的是,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而言,一线城市“土地财政”的神话刚刚使那里的领导干部“觉悟”,有多少地方当局正在跃跃欲试;如果加上政策的激励,“小城镇建设”即刻遍地开花,这是指日可待的。但是,在一线城市已经成为痼疾的强征强迁也会随之不胫而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实际上是社会化、市场化的大生产发展的结果。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发展,与其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相匹配的。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城市群的发展往往会滞后于经济发展。对于本地的和外来的“农民”而言,当他们的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转向社会化、市场化的大生产时,就会逐渐放弃原先的生活方式,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因此,才有“城镇化”的需求乃至市场。
  如果我们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之,为追求“城镇化率”而先城镇化,再工业化,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无疑是揠苗助长。没有可持续生计作为基础的城镇化恐怕会成为21世纪10年代的新的“大跃进”。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确实需要城镇化,但不是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既不是名义上以“常住人口”实则是以“两头(未成年和老年)在乡”的流动劳动力为统计口径的“城镇化”,也不是名义上以“城镇户籍”实则是以无可持续生计为代价的“贫民化”的“城镇化”。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表明,城镇的基本功能或首要功能应该是以社会化、市场化的大生产为一方百姓谋生计,但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以这个理念为基础,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大背景,以就业和生计为先导的,以深度的社会结构变迁为目标的。因此,这就要求中国的一线城市必须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敞开胸怀,接纳并改造“新移民”;同时以自己为原点和龙头向外扩张,开发出成片的日益富裕、繁荣的城市群落和经济区域——这才是中国城镇化的正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博客]避免小城镇的“大跃进” 2010-12-09
· 福建加快试点小城镇建设步伐 2010-05-24
· 大城市化比小城镇化更能扩大内需 2010-03-10
· 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转移就业 2010-02-03
· 小城镇发展呼唤行政改革 2010-02-0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郑风田:新圈地运动不宜轻易否定·[思想]房地产调控必须明确政策预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