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稳增长为重 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2010-11-29   作者:沈建光(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本次物价上涨有不少与上次上涨很相似的地方。但由于流动性过剩,形势可能较为严峻。对此,应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措施,在保持增长的前提下,严防通胀压力失控。

  年初以来,各界对通胀压力似乎有些轻视,认为今年通胀走势是“倒钟形”,即年中高,年初年末低。笔者在3月份曾在报告提到,由于今年劳动力工资带动核心CPI上涨、粮食短缺导致粮食价格走高、公共事业价格改革进行,今年CPI走势可能前低后高。现在,年近岁末,通胀情况正有逐步抬高的架势。
  由于下半年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近来CPI已经月月攀升。另外,由于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宽松已经造成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市场炒作,石油、铁矿石、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等价格起伏不定。同时,除了自然灾害和国际因素以外,国内宽松的流动性以及投机炒作因素风险也在增大。
  据对2007-2008年通胀周期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大宗商品上涨、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上涨方面,都与上次物价上涨周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本轮通胀伴随着更大的国内流动性,形势可能较为严峻。数据显示,新一轮货币紧缩周期已经启动,笔者认为,通胀引发的风险值得密切关注,政府应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基调,在保持增长的前提下严防通胀压力失控。

  1.六大相似之处应引起警戒

  其一,食品价格成为通胀“助推手”。上一轮通货膨胀始于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猪肉价格最高时,曾比2007年初上涨50%,其后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引发通胀。如今,食品价格上涨仍“始作俑者”。10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涨幅“贡献”了74%,已经成为本轮通胀的最大助推手。
  其二,非食品价格上涨值得关注。近个几月,非食品价格同样一改以往稳定态势,环比出现逐月上涨趋势。9、10月份,非食品类环比分别增长0.3%、0.4%。显然,此轮非食品价格上涨并非短期现象,而是趋势性上涨的体现。非食品价格形成环比上涨趋势,表明需求增长的相对速度可能快于供给,可能带来持续性的通胀压力。
  其三,居住价格上涨成为通胀“新助手”。居住价格上涨是这轮通胀上行的第二推手,截止到10月份,居住价格对CPI的贡献已经接近16%。居住类价格统计的是居民居住成本的支出情况,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
  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产品调价或将继续增加居民居住类成本支出,加大居住价格上涨压力。另外,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购房者普遍持观望态度,由买转租,租金价格一路走高。预计短期内这种情况未必会有所缓解。
  其四,PMI购进价格上涨明显。上一轮通胀周期中,购进指数增幅较大,最高时曾达到75%。如今,10月份的购进价格指数从7月的阶段性低点50.4%连续三月上涨,8月、9月、10月涨幅分别达到10.1个、4.8个和4.6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的连续攀升,显示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预示着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影响未来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其五,PPI上涨再添隐忧。上轮通胀周期中,PPI同样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最高时曾经达到过10%。如今,10月份的PPI水平已经达到5.0%,涨幅较9月份扩大了0.7个百分点。细分来看,各类别增幅也都不断提高: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5.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1.8%,原料工业上涨8.5%,加工工业上涨3.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2.6%,其中食品类上涨5.3%,衣着类上涨1.8%,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2%。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国内投资依然强劲的形势下,PPI增幅回升很可能助推未来CPI走势。
  其六,全球流动性过剩引发输入性通胀担忧。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周期一贯与全球商品价格走势紧密联系。2007年以来,全球性石油、食品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发展中国家输入性通胀。
  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显示,2007-2008年,全球性商品上涨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过程。能源指数领涨,最高时2008年7月两者均较2007年1月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非燃料价格指数上涨了125%、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分类指数普遍翻倍。
  如今,美国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样依靠宽松政策刺激国内低迷经济,“货币大战”和“贸易大战”下,大宗商品价格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上涨局面,输入性通胀风险有进一步加大趋势。

  2. 本轮物价上涨压力更大

  与2007-2008年相比,如今国内流动性更为旺盛、资产泡沫更加严重、劳动力和资源产品面临上涨趋势,物价上涨压力似乎更为严峻。
  国内流动性过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货币现象。对比发现,当前国内流动性远远超过2007-2008年,似乎更令人担忧。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是,近两年M1、M2增速高于20%,远远高于当年。二是,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一直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三是,M1-M2增速剪刀差在2010年1月份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说明通胀预期上升。四是,贷款增速居高不下。10月份,新增贷款接近600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如此宽松的流动性将导致今年的新增贷款很难控制在7.5万亿以内。尽管货币供应量到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由于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资产泡沫表现异常。虽然当前股市整体水平低于2007年,但这主要是受大盘股拖累,实际上中小盘股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另外,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十分严重。2009年房地产萎缩,在国家信贷和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业迅速升温。
  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中国房地产价格却再次快速上涨,其速度和程度甚至超过2007年,显得更加火爆。虽然政府已经出台打压投机行为,但房价较高的局面一时还没有有效缓解。较高的资产泡沫和严厉的打压措施,让游资转向它处,更多的炒作行为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劳动力工资上升,可能推高我国通胀。“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随着低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农民工工资变化显著提高,并有可能逐步传导到其他部门造成整体工资水平的上行压力,未来将会带动核心CPI稳步上涨。一直以来,笔者主要关注由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而这次即使忽略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劳动力工资上涨也将推动物价水平提升。考虑经过“刘易斯拐点后”日本和韩国的情况,二者均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高通胀和高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资源价格面临上调压力。目前,以煤电油气等为代表的资源产品价格正进入集中上涨期,在内外因素的重叠压力下,长期通胀压力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一是,天然气需求旺季的来临,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上涨似乎已经成为必然。今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统一提高国内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0.23元/立方米,并规定在调后基准价格基础上再上浮10%,同时要求各地尽快理顺下游天然气销售价格。二是,民低电价时代行将结束。10月21日,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结束,电价面临上调。尽管国务院已经出台要求稳定资源价格改革,但长远来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仍然存在。

  3.货币紧缩苗头出现

  今年3月,笔者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由于今年劳动力工资带动核心CPI上涨、粮食短缺导致粮食价格走高、公共事业价格改革进行,今年CPI走势可能前高后低。现已接近年末,通胀走势符合预期。
  从数据来看,11月份,通胀压力并未减轻。11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50个城市29种被调查食品中,有七成以上涨价,蔬菜价格延续了10月下旬的普涨态势。而商务部的监测数据也显示相同压力,仅11月上旬,主要蔬菜价格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
  预计11月份CPI将达到4.8%,2010年CPI将达到3.3%。而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迅速、需求旺盛带动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回暖,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导致资本投机炒作等原因,预计未来国际商品价格将进一步走高。
  PMI购进价格指数连续几个月上涨,预示PPI的上行压力。上涨的工资、调高的公用品价格、更为强劲的需求以及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增加2011年非食品价格的风险,预计明年CPI将在紧缩政策引导下,整体上前高后低,全年维持在4%-5%之间。
  目前应对通胀压力上涨,央行已经选择年内五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且采取了一次加息行动。另外,而与之呼应,国务院已经发布16项措施试图稳定市场价格。笔者认为,货币紧缩已出现苗头,未来将有可能采取连续加息的价格型工具来管理通胀。
  而新一轮加息可以起到一石四鸟的作用:一是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二是遏制资产泡沫抬头;三是有利于人民币升值放缓。四是有利于还富于民,因此不可避免。预计年底至少加息一次,而到明年年末,存款利息有望加至200个基点,直到负利率消失。

  4. 货币紧缩政策的可能影响

  其一,宽财政确保经济增长有限放缓。
  在阴晴难料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强劲。10月经济活动仍维持较高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18.6%,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13.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上涨24.4%。以笔者之见,伴随着岁末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未来消费势头将依然强劲,预计11月份消费略有下滑,同比增速可能在18.5%左右。
  另外,由于四季度大量保障性住房正在投入建设,加上四万亿刺激项目的收尾,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也不会有太大下滑,预计前11月累计同比增速将与上个月大致持平。笔者预计在紧缩的政策下,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降,预计GDP同比增长将放缓至9%至9.5%,2010年GDP同比增速略超10%。而由于明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相关产业政策布局会加快发展,各项重点项目会陆续开工,因此2011年经济也不会存在太大的下滑。
  其二,加息加大股市变数。
  笔者认为,上调准备金对股市的影响有限,而加息对股市影响更为明显。尽管加息并非针对股市,但仍会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不同的板块和个股,从而影响着大盘的走势。尽管首次加息活期存款利率并未调整,短期对银行利润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银行股面临下滑压力。
  另外,由于负利率时间已经过长,一系列加息必不可免。2007年,央行一共加息6次,而通过笔者的分析,对股市的打压影响直到9月份的第五次加息才真正显现。因此,流动性过剩和热钱的冲击会使股市在加息周期游走,第一次加息对股市的冲击还不会太大,几次加息后才会对股市造成明显打压。
  其三,企业利润可能缩减。
  无论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加息都会对企业的利润率造成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紧张,造成利润率下降,这也是为何央行在10月19日加息中,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的原因。那次加息中,较长期限的存款利率提高幅度更大。其中,二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46个百分点,从现行的2.79%上调至3.25%,三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52个百分点,从3.33%上调至3.85%,五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60个百分点,从3.6%提高至4.2%。贷款利率方面,一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仅提高0.20个百分点。如此加息,意在减缓加息给企业贷款带来的压力,防止利润过度下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博客]如何掐住通胀的咽喉 2010-11-29
· 审时度势 治理通胀 2010-11-26
· 谨防炒作“抗通胀”概念 2010-11-26
· “抑制”并非应对通胀唯一选项 2010-11-25
· 深入理解当前的通胀机理 2010-11-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