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让货币政策回归本位
2010-11-29   作者:倪金节(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在信贷增量屡屡超出预期,美联储不断量化宽松的双重刺激下,中国资产市场在后危机时代前半段度过了一段高歌猛进的日子,然而,近期欧债危机风云突变,朝韩冲突趋于升级,美元升势不断,这些因素让资产泡沫前景变得叵测。尤其中央政府开始实施“事实上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下子让资产泡沫陷入了恐惧之中。于是中国资产市场的下一步走势打满了问号。
  虽然从2009年天量信贷政策实施之初,收紧货币政策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但是直到今年10月之前,从学界到金融界、实业界还没有人敢于想像央行会迅速收紧货币政策。可短短十日内两次上调准备金率,谁也不能否认这依然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况且,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9%,处于历史上相当高的水平。按照目前的货币形势,可以预期这一比例远没达到上限,不排除在明年年底达到22%以上。这对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势必会产生深刻影响。
  今年1月到9月,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9276亿元、8742亿元、6751亿元和6448亿元,合计新增贷款共3.11亿元。工行年初议定的年度投放目标在9000亿元左右,农行行长张云3月曾表示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为7600亿元,建行设定了全年7500亿元的投放目标,中行上报的年度信贷投放目标为1万亿元。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之后,银行系统的信贷额度到了不得不收紧的地步。否则,未来银行体系的风险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只是如此一来,四大国有银行在今年四季度可用的信贷额度就仅剩2900亿元左右了。加上近期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提,意味着11月和12月新增信贷投放将相当紧张,这无论对于前段时间不断上升的沪深股市,还是对实体经济,都将产生不小的压力。
  曾经,大多数人都认为依赖货币超发,让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双双起舞,就能够自然地带动实体经济复苏和繁荣。在经历了两年多的货币注水之后,各国央行都明显意识到了未来恶性通胀的风险。尤其是下半年以后,中国经济的CPI接连突破目标位,不少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急涨达数倍。照此趋势,至少在未来一年内,累积的货币超发,一路强势上行的国际黄金价格,再加上会愈来愈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物价上涨趋势短期内难以迅速逆转。通胀已成离弦之箭。这一现实,让中央决策层毅然决然提早收紧货币政策。
  可以肯定,中国的货币紧缩过程还只是刚刚起步。为今之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宏观政策必须要有所作为。至少在未来一年内,“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组合必得有所改变。至少有一点很清楚,2011年,再继续实施“宽信贷”政策,再继续依赖天量信贷,恐已无法再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了。尤其在全球性的低利率环境之下,无论是国际性资本流动大潮,还是国内以热钱形式存在的民间资本,他们拉高资产价格、消费品价格的能量十分惊人。这些精明的资金,只会在不断攫取暴利的动机中制造着价格的大幅波动。除非再来一次金融海啸,通胀才有可能迅速转为通缩。不过,也可能是滞胀。
  故而,中国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已经成为定局,年均7万亿以上的新增贷款的美好年代必须终结。虽然笔者一直是天量信贷政策的反对者,且早在去年5月就开始提出让货币环境回归正常,但是近期货币政策收紧速度过快,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有可能导致经济的“硬着陆”。如何让货币环境在尽可能小的震荡下回归正常环境,对我们是个艰巨挑战。
  而且,更为险恶的是,美元量化宽松政策似也渐渐走到了尽头。随着美国财政赤字的不断上扬,美元流动性的持续膨胀,然而这一切并未带来实体经济的明显改善,这都使得伯南克和奥巴马政府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再推行更大规模的数量宽松可能性越来越小。在可预期的时间内,美元中期反弹已没有什么悬念了。
  近期,美元并没有顺应投资者的预期出现大幅下挫,反而走出了连续上攻的走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元投资者前期已经将二度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消化殆尽,而一旦二度量化宽松成为事实之后,他们反而开始做多美元。因为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好转,美联储快速拉升利率至正常水平也是必然之举。
  如果美元走强趋势得以确立,那么届时中国货币政策势必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紧缩周期会更为紧凑。但同时,我们又可能因为货币政策急速收紧而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到时候如果资本回流欧美的趋势过于明显,中国经济因为猛踩刹车而“硬着陆”。届时,在“保增长”的巨大压力下,会否为了刺激经济而使天量信贷、极度宽松政策再重出江湖?
  这些年,中国货币政策承担了太多的使命: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增长,惠及民生事务,都在一定时间段内成了货币政策的任务。无论如何,货币环境要回归正常,货币政策也得尽早回归本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有序紧缩货币政策或为央行最优选择 2010-11-29
· 澳货币政策之争被推向高潮 2010-11-29
· 货币政策不宜急松急紧 2010-11-25
· “稳价16条”治标 货币政策治本 2010-11-22
·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还有不小空间 2010-11-2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