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纳税人说了不算?
2010-11-24   作者:几又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建议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半岛晨报》11月23日)
    目前有200多万辆公车,每年耗费的公帑惊人,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行的“车改费”先行实践,其实质不过是把过去的潜规则变成合法的显规则。名义上是改革,节省公款若干,实质上不过是给权力以更多可观的实惠,借助利益吸引权力支持车改,“纳税人埋单”的根本局面并未改变。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副部(省)级以上党政官员专车配备标准,这是现行政策中最早明确领导干部配备专车的重要文件。按照“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公权行为准则,副部(省)级以下官员专车配备并无明确的政策依据,又怎有“厅局级以下取消专车”一说?
    一位在基层工作数十年的朋友向笔者坦言,别说厅局级,就是一个科级干部的专车也难言取消。在专车象征权力贵胄的昭示之下,公车腐败触目惊心。媒体曾披露,有医院领导干部甚至拿救护车当坐骑。人所共知的是,享受专车实惠的局内者并非不知政策所云,但政策为何未能成功阻止屁股腐败,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常见智囊们频频祭出种种理论上看似十分可行的建议,但当前“车改”尤其是决定“车改”成败的监督力量,往往仍旧交给与权力“同呼吸、共命运”的权力近邻。监督部门本身就是公车的受惠者,又与其他权力有裙带影响或制约关系,自然很难黑下脸来死抠政策的条条框框。
    毫无疑问,公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对权力的监督。设置监督部门也是应有之义,但监督部门能在多大程度上揳入民意?群众对公车滥用现象早就无法容忍,一些群众甚至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出对公车腐败难以抑制的愤慨。然而,这样激烈的民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不折不扣地传递至监督部门,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前不久,济南那个名曰“专拍公车哥”的网友虽然收获甚丰,然而当地公车监管部门撂下一句“欢迎按程序举报”的官话之后,至今有谁见其下文?
    另一个不能不问的问题是,虽然对公车使用监管不力,但监管部门并不必因此承担任何罚责。当监督与不监督一个样,本当司职公车使用监督的权责部门,又有何动力唱黑脸?一些地方对公车的严管,更大程度上源自个别领导的主观强烈意愿,并非制度本义的结果。
    就当下来看,在公车改革中揳入民意最可尝试的路径或许是,激活人大的“代言”和监督功能,继而转化成对公车监督奖惩界限明显的政策机制,构建向人大负责的监督机制,最终让那些和稀泥与得过且过的人和单位出局,以免白白耗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19期 破解公车改革"特权困局" 2010-11-23
· 公车改革需要引进“分离”和“公开” 2010-11-23
· 公车改革需要上层“范本” 2010-11-23
· 公车改革不在“改”而在“革” 2010-11-23
· 公车改革要防止权力另辟蹊径 2010-11-23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