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牢补偿费实质是“期权腐败”
2010-10-21   作者:王琳(学者)  来源:新京报
 
【字号
  有记者近日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调查时发现:一些贪腐官员在刑满释放后,竟“意外”地收到原行贿人送来的巨额“坐牢补偿费”,有的甚至公开炫耀。(10月20日《检察日报》)
  “坐牢补偿费”,可谓时代之怪现状。究其根源,无外乎这么几条:一是期权腐败,这种腐败区别于常见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办事)”,而将利益拆分成不同时段来“履约”;二是宣示腐败,这种腐败的关键在于宣扬,亦即行贿人通过对按约支付“坐牢补偿费”的高调宣传,来向他的行贿对象宣示自己的“义气”,打消腐败分子对其“没骨气”或“不讲道义”的担心;三是真实友情,尽管这种现象并不常见,但也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性”。
  第三种情况并非法律规范的范围,姑且按下不表。
  以期权腐败来说,尽管存在取证难,但打击期权腐败并非无法可依。“两高”在2007年联合颁行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指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离职前后连续收受请托人财物的,离职前后收受部分均应计入受贿数额”。如若能够证明“坐牢补偿费”与之前的受贿行为存在某种关联,则收受“坐牢补偿费”的官员又应回监狱报到。
  当然,“坐牢补偿费”的另一个成因在于现实司法实践对行贿人打击不力。受贿与行贿是两个对偶性犯罪,有受贿必有行贿。在刑法文本上,对受贿罪和行贿罪都有明文规定,但贿赂犯罪天然存在取证难的特点,行贿与受贿通常发生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私密空间。因此,遏制“期权腐败”还在不断提高侦查取证能力,并加大对行贿人的人身和财产处罚力度。当行贿人因为行贿而被法律罚得倾家荡产之时,“坐牢补偿费”自然没有来源。
  至于行贿人通过宣示腐败,来获取腐败官员的信任,颇有些“投名状”的味道。若坐视此类公然挑战法律秩序的行为存在,是反腐之耻。
  对宣示腐败者,有未追究的违法犯罪,要坚持查办;对暂未发现有犯罪行为的,也要盯着——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不仅有责任查办腐败案件,更有责任预防犯罪的发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取消死刑的理想要尊重腐败严重的现实 2010-08-31
· 腐败就是房产市场的“超级细菌” 2010-08-20
· 中储粮河南粮库曝腐败大案 涉及金额数千万元 2010-08-14
· 出现PE腐败太正常了 2010-08-07
· 查处PE腐败不能光说不练 2010-08-03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刘涛: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正当其时·[思想]韩志国:关于征收房产税的政策建议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