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能源、资源的进口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外部保障,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货物进口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扩大消费品进口将增进国民的贸易福利。与此同时,中国进口贸易的扩大将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全球发展将因此更加获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并且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一般贸易方式则长期存在逆差,这两种贸易方式的差额对冲之后,仍然形成贸易盈余。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2009年外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9%,创造的顺差接近顺差总额的2/3。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中国加工”赚取高额收益。它们从日韩等我周边国家进口零部件,在中国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获得设计、研发、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的高额利润。 因此,如果不注重一般贸易的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对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倚重,形成恶性循环,加大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更加注重平衡发展,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互利共赢。毋庸讳言,进口的扩大也必将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产业、企业及其产品将面对来自国外资本、消费品的激烈竞争。部分国内产品将可能从原来的有效供给蜕变为无效供给,最终被迫退出市场。中国国内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国内产业与企业应当增强紧迫感与忧患意识,加快技术更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加大研发创新,提高营销服务水平,延伸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惟此才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扩大进口势必要求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心任务就是要强化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强化一般贸易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通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提升和巩固自身地位,如此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挑战。只有当一般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而非简单的世界组装厂或一般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当前,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轻纺工业化需要进一步升级,重化工业化正在提速推进,传统意义上判断实现工业化的标志——汽车产业正在释放出无穷的潜力。在贸易与投资更加密不可分的今天,增强二者的关联互动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能源资源领域的对外投资将直接转化为稳定的进口来源,制造业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不仅会扩展海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将深度融入东道国商业环境,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与偏好,不断改进产品使之更加当地化,通过营销网络与售后服务的完善,巩固并扩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