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改革离不开政府职能转变
2010-10-09   作者:银玉芝  来源:长江商报
 
  日前,四川重新修订了对市州政府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转而通过12项发展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10月8日《人民日报》)
  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备受批评。在GDP指挥棒之下,一些地方和官员为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多出政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有的官员甚至采取数字造假、空报等手段,以实现“数字出官”。为此,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都进行了一些政绩考核改革的探索,譬如近年来提出的绿色GDP等。但因为考核指标模糊、改革阻力较大,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至今未能实现根本改观。
  从现实出发,在短期内破除GDP崇拜,实现政绩考核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政绩考核方式的改革方向是必须明晰的,应该重申和强调,政府不是企业,效率不是其追求的根本目标,经济发展同时,应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步发展。这些方面,远不止经济指标可以涵盖,社会公共产品的完善、政府行政体系的高效廉洁、资源环境的保护……都是其重要指标。朝着这些方面的努力是为必须,因此政绩考核的改革应该将以上方面都纳入进去。
  值得一说的是,政绩考核的指标容易谈,但很多东西量化却异常困难。事实上,之所以形成今天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就是为了实现考核的量化。而在此之前,对于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更多是定性,很难有准确的评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采取了指标分解、逐项打分的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应该也算一种进步。但量化未能根本性地解决政府、官员是否执政为民,是否令公众满意的问题。相反,如果完全放弃GDP为中心的量化考核,是否又会造成矫枉过正,对政府、官员又如何进行考核呢?
  我们注意到,四川省的政绩考核改革虽然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但依旧通过12项发展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这些指标中,就包括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等指标。显然,从这些具体的指标中可以看出,完全走出GDP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常的社会,注重经济增长和其他方面的进步,是并不矛盾的。健康的发展,经济增长同时让大多数人受益,缩小城乡、社会收入差距,本身是非常正常的。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开始,政府和官员应该首先弄清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在现行的授权体系下,政绩考核指标的改革,事实上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而这绝不是一个地方政府能够独立完成的,必然是从上而下的改革。自上而下的转变,官员才会重视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更多关乎公众权益的方面,而不再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政绩考核改革的实现,离不开行政体制、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这恰恰是最难实现的。事实上,考核方式是否合理,不仅仅在于指标的变化以及如何量化,更在于考核评议权由谁主导。扩大公众在政绩考核权重中的影响力,让官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是改革的必然方向。
【字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取消GDP指标:四川走出第一步 2010-10-09
· 不下达GDP指标的考核困境 2010-09-30
· "十一五"前4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5.61% 2010-09-29
· 理性看待中国GDP超日 2010-09-27
· 中部崛起不能走土地GDP老路 2010-09-27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央行盯的或许不是CPI·[思想频道]地产已成投资业“鸦片”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