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思维:居中速争高效求高质
2010-09-09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刘熀松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海经济发展似乎又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的引进和高速发展,上海普通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后发优势大大减弱。而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发达国家又不太愿意转让技术,上海只有依靠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随着模仿和学习阶段的结束,上海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有可能进入提升较慢的时期。
  从1999年到2010年,上海房地产价格涨幅惊人,引致商务成本急升,使得上海在普通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弱。部分普通制造业企业开始向外省市转移,是完全可以理解和预期的。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今年6月的报道,在2010年全球生活费最高城市排名中,东京在全亚洲排第一、香港第六、上海第七。上海的居住成本由此可见一斑。眼下上海的楼价已接近香港、东京的一半左右,而香港、东京的发展速度都是个位数,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再要长时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是比较难的。而以上海63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每年5000至6000亿的投资规模也正逐步接近饱和。
  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数较高。2009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225元,折合11451美元左右。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学说,可能还要更高些。在这样的基数上,再要高速增长,客观上难度很大。当然,上海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拥有优势,只是这些产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还不够强大,还很难推动整体经济再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由此,对上海而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速发展,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渐成为常态。其实,上海经济增长速度曾在将较长时间低于全国。在1982年至1991年的10年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低于全国2.19个百分点。1992年至2007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从2008年开始,上海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长期低于全国(2010年因为有世博会效应,可能是个例外)。
  在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换,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转换,由第二产业推动向第三产业推动转换的过程中,上海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果转型成功,上海成功地开发出大量高薪岗位,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使居民收入能够适应高生活成本,企业能够适应高商务成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话,那么上海将真正迈向国际大都市。要是转型迟迟不能成功,上海就将失去历史性的机会。
  事实上,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上海相似的问题,遇到过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的“坎”,但最终这些城市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升级、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成为国际大都市。
  因此,从指导思想上来讲,笔者认为,上海接下来的目标不应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应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有更多内涵的“四个率先”——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自主创新,率先体制改革,率先实现社会和谐,这“四个率先”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原先的体制是建立在后发优势基础上的,以学习、引进、消化、吸收技术为主。这个体制不适应技术创新驱动,甚至对创新有阻碍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后发劣势。因此,我们亟须建立适合技术创新驱动的体制,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从理论上来讲,上海理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内生于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符合上海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将这些产业作为未来上海发展的支柱产业。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就是这样的产业。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在国内具有先发优势,再加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也具有后发优势。所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既具有国内经济中的先发优势,也具有世界经济中的后发优势,上海如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能突破产业升级的瓶颈。
  至于未来可能高速发展的制造业产业,现在看得比较准的,主要有新能源产业、汽车业、通用航空业、游艇帆船业及其配套产业,这些产业或是技术成熟、但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市场还没有饱和的产业,或是未来的战略产业。汽车产业至少还有10年的黄金时间,上海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为了从资源的瓶颈中寻求突围,可行的办法是实施“走出上海”战略,利用全国资源解决上海难题。建议上海组建注册资本达千亿元级别的资源投资公司,集聚最优秀的人才,向外扩张,外出抢占资源;可以考虑到中部地区设立上海工业园区,通过协商,分享一部分税收,延长上海普通制造业的寿命;还可以到江苏、浙江的县级市设立大规模上海居住社区,缓解上海住房压力,到西部地区购买资源,缓解上海的资源压力。
  实施“全面城市化”战略,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崇明岛是上海未来最大的增长点所在。建议在保持城市生态的前提下,实施崇明岛的城市化战略,将其建设成一个70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上海都市圈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在保持城市生态的前提下,将上海的农业用地全部置换到外省或者到国外去收购同样面积的土地,将农业用地大部分改成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上海发展的第二波大飞跃。
  一个城市发展的最原始推动力在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因此,上海一定要改革户籍制度,主动调整人口战略,大力吸纳各方人才,尤其是拥有技术、财富、管理经验、能创业的高级人才。
  特别要提出的是,上海的上市公司理该成为落实上海发展战略的排头兵。要按照上海产业的发展方向,促使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实现战略转型,设法将原来从事普通制造业和普通服务业的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全面转变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上海一楼市投资客7天赚10万 2010-09-07
· 上海突破口:促成新金融市场形态 2010-09-07
· 上海经济适用房签约率不到3成 2010-09-06
· 上海地价再创纪录 2010-09-02
· 上海国资加快战略收缩 2010-08-31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左晓蕾:信贷此时放松调控将前功尽弃·[思想频道]谢和平:发展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