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专栏 >> 张茉楠
从“藏汇于国”转向“藏汇于民”
2010-09-01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张茉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张茉楠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出口收汇留存境外不仅意味着新政将提高境内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缓解外汇储备激增压力,畅通人民币境外流通,更意味着我国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我国正在探索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战略路径转变。

  我国“官方债权国”地位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角色转变。随着我国从资本净输入国转化为净输出国,从对外债务国转化为债权国,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身份也相应地从筹资者转化为投资者。
  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汇储备已增加至8.1万亿美元,中国拥有近2.4万亿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近三成,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与其他发达债权大国的性质不同,我国是典型的“官方债权国”。如果一国的对外投资是以直接投资、私人性质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为主体,可称为“私人债权国”;如果一国的对外投资是以储备资产或官方贷款为主要形式则称之为“官方债权国”。
  从更广义的外汇资产总量来看,截至2009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34601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储备资产占对外金融资产的69.3%,外汇资产集中在政府手中,民间外汇资金蓄水池有限。从国际上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官方的外汇储备虽然只有我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民间所持有的外汇价值达9万亿美元之巨;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为1万多亿美元,而日本民间所持有的外汇高达3万多亿美元。
  官方债权大国带来了非常大的集中风险管理问题。作为不成熟的新兴债权大国,中国无法以其自身货币进行放贷,大量贸易顺差带来了货币的不匹配和储备资产贬值的风险。从国际投资效率看,我国是负财富效应的债权国,据统计,1990—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投资收益净额多数年份为逆差。投资收益累积逆差额达605.53亿美元,造成了国民福利的流失。国际投资头寸表也显示,2004—2009年间,中国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平均占比为66.73%,比美国高出63.56个百分点;对外负债中,FDI占比高达59.96%,高出美国55.21个百分点。这种不对称结构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收益的重大差异。
  经济不断累积以国际性货币持有的外国流动债权,所产生的货币不匹配将使国内金融市场的投资组合难以实现均衡,也使货币当局对货币和流动性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这使我国的基础货币供应被动受制于外汇供求,大大增加了基础货币调控的难度。近年来,外汇占款存量占基础货币存量的比例不断提高,2006年已经达到108.49%,而外汇占款增量占基础货币增量的比例,在2001年、2003年就超出了100%,2004年、2005年甚至超过200%。
  另一方面,央行还面临“不可能三角悖论”。在资本跨国流动渠道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提高利率会吸引以套汇、套利或套价为目的的国际投机资本更大规模流入这反过来会加大冲销压力。也就是说,在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试图稳定汇率,就必然难以绕开“不可能三角困境”,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严重挑战。

  日本和德国外汇储备管理思路

  从这个层面上讲,同样是出口和顺差大国的日本经验很值得借鉴。近些年,日本积极推动向“私人债权大国”转型,日本官方储备资产只占日本对外资产比重的17.6%。日本一直执行“藏汇于民”的政策,并为国内居民创建了愿意“藏汇”的外部环境,使个人、企业、银行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持汇、结汇、售汇。1980年日本修改《外汇法》,规定外币存款自由化,外币借款自由化,允许自由外汇交易。
  “贸易立国”战略向“投资立国”战略转变。2005年4月日本内阁经济财政咨询会议通过了《21世纪展望》,首次提出“投资立国”理念,强调日本要充分运用特有的经营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展全球性的投资活动,真正走向“投资立国”。2006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通商白皮书》,提出要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进一步开展全球性投资活动的基础上,以提高对外资产收益率为中心,改善国际投资的结构和质量,到2030年力图把所得收支盈余对GDP的比率提高一倍。为此,日本积极消除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障碍,促进直接投资双向扩大。近5年日本每年海外证券利息收入在500亿美元以上,日本企业的资本利得及海外进账也极其巨大,所得收支盈余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外汇储备来源。
  德国也是典型的私人债权国,民间储备远远大于官方储备,畅通了民间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渠道。“广场协议后”,德国坚持“以我为主”的汇率政策,出口导向的德国虽然拥有高额贸易顺差,却没有积累起大量的外汇储备,究其原因主要是德国坚持“有进有出,双向平衡”的既定战略。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的平衡关系,对外金融净资产恒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也恒等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误差与遗漏和储备资产)的差额。德国虽然经常项目有资本流入,但资本项目、金融账户都有资本净流出。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上看,德国对外FDI大于吸引外资,对外证券投资大于短期资本流入,因此,这不仅保持了国际收支账户的总体平衡,也实现了结构的优化。

  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转向

  可见,如何改变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结构,真正实现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路径转变意义重大。
  在对外汇储备结构考察中需要关注四大关系,即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的比例;美元储备与非美货币储备的比例;流动性高的资产与收益率高的资产的比例;放在美国银行和分散放在其他国家银行的储备资产的比例。这四大比例关系可以概括为:安全性、真实性、流动性、盈利性四原则。
  在这四大比例关系中,第一位是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的比例。储备的重点放在民间不仅仅是“藏汇于民”那样简单,它首先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储备水平(是不是真储备)和汇率水平是否真实。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定价权越来越不依靠政府,只有民间储备大于官方外汇储备时,这个国家真正富强了,企业和老百姓敢于持有外汇资产才说明他对本国货币更有信心,这个国家的汇率才是真实的。
  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在逐步放松对结售汇强制要求的同时,不断探索构建更有效的制度框架,这表明,我国在政策上已经偏向于引导“藏汇于民”:比如,从对企业的结汇来看,企业外汇收入的留成比重由20%逐步提高的当前的最高80%,原有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已经基本上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度。对个人用汇的限额也逐步提高,由2000美元逐步提高到当前的5万美元。
  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外汇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众多制约“藏汇于民”的制度障碍。比如,在我国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资金的同时,对外汇资金运用并没有做到相对应的放松,企业和个人到国外直接投资和直接购买金融产品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居民可以选择的外汇投资品种和工具极为有限,且收益率也不高。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往往将外汇资金视为烫手山芋,一旦取得外汇资金就迅速结汇。
  因此,需要启动新一轮外汇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通过新的制度安排促进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首先,划定官方外汇储备规模。按照外汇储备功能的多样性,可以将外汇储备分为基础性外汇储备、战略性外汇储备以及收益性外汇储备三个层次,各个层次均对应不同目标和相应的规模。在制定外汇合理规模的基础上,将一部分外汇资产从央行的资产负债中移出,形成其他的官方外汇资产和非官方外汇资产;其次,继续推进强制结售汇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比例结售汇制,并最终形成意愿结售汇制;再次,要建立起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外汇交易市场体制,引入多层次市场交易主体,丰富本、外币交易币种,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对冲工具;最后,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由国家对外投资向民间对外投资转变,应该多为“藏汇于民”创造条件,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购买国外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畅通民间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渠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藏汇于民利于缓解升值压力 2010-03-18
· 从藏汇于民到藏富于民 2008-08-13
· 中国“藏汇于民”坎坷上路 2007-01-08
· 外管局新闻发言人:新个人外汇政策鼓励藏汇于民 2007-01-08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动荡时代的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思想频道]张五常: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