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50人论坛
郑京平: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延续经济增长奇迹
2010-08-04   作者:记者 方烨/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174期日前召开。论坛特邀专家、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解释”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这有它的内在原因。未来想要延续这个奇迹,还需要突破制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健全和完善以法制为基础的开放型市场经济。

    作者简介
    郑京平,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高级统计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及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购买力平价、国际经济。
    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等研究课题,并获得过全国科学技术进步软科学二等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宏观调控二等奖和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

  郑京平说,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时起,就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到今年为止,已经有32年都是高速发展。它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功,可以说是令世人瞩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延续的时间之长;一个是影响的规模之大,一开始涉及数亿人口,后来是十多亿人口。对于这样一个奇迹,探究其出现的原因,解释它形成的原因,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经济学的国际性课题。作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演变的中国经济学家来说,更有优势去探究这样重大的国际性课题。这种探究除了理论创新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形成下一步行进蓝图,以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路程走得更稳更好。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它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小康。国外原来也有一些国家连续发展比较快,像日本,它在倍增计划期间,有连续20年经济增长7%—8%这样的速度。像韩国,也有20年左右的时间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像中国这样30多年连续年均增长9.8%,在国际上是不多的。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可以从很多指标上反映出来。一个是体现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创造了持续31年年均增长9.8%的奇迹。GDP总量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排位,按照汇率来折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10位左右,上升到现在的第3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体现民生的综合指标,人口平均的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7.7岁提高到2005年的72.95岁,平均每年提高0.22岁。再一个就是体现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指标,比如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1%降低到2000年的6.72%。每10万人口的大学生人数从1982年的165人提高到2005年的5178人。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位次,改革之初是27位,2009年上升到第一位。更加重要的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作用也是日益突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至少有两条。第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是把握住了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机遇,将市场的疆域成功推向了全球,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为什么说这两点就保证了经济的高增长呢?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市场经济是相对比较有效率的一种体制。从数字上说,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从旧石器时代到2000年这样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就是从248.5万年以前一直到15000年以前,使人均GDP达到90国际元。接下来又花了0.59%的时间,就是从15000年以前到1750年,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了180国际元。再一个时段是1750年—2000年,人均GDP增长36倍,达到6600国际元。而且人均预期寿命也从1820年的26岁提高到了2000年的67岁。从其它的事实上说,人类在200多年前,也就是到1800年的时候,能够消费的物品与服务可以说与古代人类几乎是相同的。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1800年能消费的,像吃、穿、用,和古代的时候差不多,甚至在宋代的某个时候,人们的消费比1800年还要好一点。只是到了1800年以后这200多年时间里,人类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科技进步、人类文明进步等等,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与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市场正在初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95%以上的生产资料已经开始由市场定价,包括各种生产资料。
  二是劳动力市场在逐步地走向成熟。伴随着城镇居民就业的铁饭碗被打破,伴随着2亿左右农民投入到城镇的劳动力市场,也伴随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主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已经建立并逐步成熟。
  三是资本市场初步形成。改革之初,企业都是靠拨款,后来改成了贷款。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初步建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多种所有制企业出现,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等使得银行、证券、保险方面政府监管机构成立,资本市场正在中国初步建立和完善。
  四是土地市场开始形成。当然,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更由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还缺乏应有的谈判地位,各级政府仍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拥有比较大的控制权,可以说除了商业用地的二级市场以外,土地的交易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土地市场毕竟已经开始建立。
  五是技术市场处在起步阶段。在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交易上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有动力自主创新。
  六是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从居民的收入构成可以看到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像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薪收入占了65.7%,经营性的净收入占8.1%,财产性收入占2.3%,还有转移性收入占23.9%。农民也是这样,工薪收入是40.1%,经营性的净收入,也就是农作物产品的买卖占49%,财产性的收入占3.2%,转移性收入占7.7%。
  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也逐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1978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多达100个,其中直接管理经济的综合部门就有3个,工业部门有19个,农业部门有4个,贸易部门分内贸和外贸各有2个,还有一个物资总局。经过改革,现在的政府管理体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减少到5个,综合管理部门也只剩了1个。除了部门设置以外,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已经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的间接管理。
  八是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已经形成。这个形成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各种对外开放的三角区发展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使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法律化、长期化、规范化。
  那么,世界上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很多,为什么唯独中国创造了增长奇迹?
  郑京平说,深层次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充分享受了体制转轨过程的红利。这能够使传统体制压抑的生产动能和劳动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而这种释放一定会促使经济快速增长。第二,中国的这种转换,又恰巧赶上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如果没有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很严重,这种转换就无法实现。第一个原因,是能够使传统体制压抑的这种生产动能、劳动生产力得到充分的释放。而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包括冷战的结束,尤其是IT产业的发展,对于全球化,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技术革命使得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村庄一样,交流、沟通变得非常便利。全球化应该说属于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得到了这个历史的机遇。而且在内外部各种压力、各种因素的促使下,抓住了这个机遇,选择了迎接挑战、融入全球。可以说当时决定开放的时候,我们是克服重重困难,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特别是加入WTO,使我们在法律上、规范化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要想充分享受体制转换过程的红利,就要使这种转换平稳顺利。就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而言,要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要从半封闭经济转到开放经济,并不容易。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平稳成功的转换呢?对此,郑京平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第二,就是体制转换的渐进性,使得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能够逐步接受而没有发展大的波动。第三,就是县级政府间的竞争发展模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它固有的缺陷。

  延续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四点建议

  要想延续这个发展奇迹,第一,需要继续奋力推进改革开放,要健全和完善以法制为基础的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虽然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成,但是以法制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开放型市场经济的建立,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开放才行。当年危难之时,推进改革开放是形势所迫。但是现在,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很不容易了,这就需要能够做到自我加压,自觉改革,突破制约。这里所说的制约,一个是外在压力减弱的制约。今天的经济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水平,如何做到突破很重要。另一个,就是要突破既得利益制约,现在要改革,有些人的既得利益就要受到影响。还有一个,是认识水平的制约。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改革开放本身所带来的,这一点应清晰地认识到。还有最后一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第二,要继续采取渐进性的方式进行改革。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第四,逐步规范县级政府间的竞争发展模式,兴利除弊,把它的消极作用消除掉,或者约束到尽可能小的范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国改革开放的货币化之路 2009-08-19
· 许勤表示:深圳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9-05-27
· 改革开放经济思想的记录者 2009-01-23
· 《知识产权与改革开放30年》在京首发 2008-12-23
· 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 2009-11-03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杨涛:政府储蓄合理规模是多少·[思想频道]左晓蕾:完善市场制度是楼市调控之本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