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语录
章玉贵:根本较量还看全球资源技术控制力
2010-07-22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章玉贵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9093万亿美元,高出德国1.5626万亿美元,仅比日本少1582亿美元,约为当年美国GDP的34.43%。稳居世界前三。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一段时间以来,中外专家普遍关注中国经济何时超过日本乃至最终赶上美国,有的干脆将中国的赶超时间表一再提前。特别在经济神经历来敏感的日本,部分学者和舆论更是格外关心中国会否在近期某个时候取而代之坐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宝座。
  其实,在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技术与资源争夺的今天,简单意义上的经济规模比较,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譬如英国,尽管其去年的GDP只有2.1745万亿美元,但英国在全球金融、战略产业乃至产品定价权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顶尖强国。假如把时空往前挪移170年,则当时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33%,差不多是大不列颠帝国的7倍。但是中英两国在技术与资源控制力上的实力对比却刚好相反。当时两国较量的最终结果是中国遭到了耻辱性的失败。当然,历史不能简单地类比,毕竟今天的中国早已在全球政经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被广泛视为将来可以平衡美国影响力的超级经济体。笔者只想强调的是: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不外乎对资源与技术的争夺,而今这个趋势日渐明显。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决不能满足于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应从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角度正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与资源供给约束。
  就以被视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依托平台——新能源来说,尽管中国在该领域的投资已经比肩美国,但联合国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而国内专家本来乐观认为,以太阳能电池、多晶硅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差距的一次机遇。但正像相关评论所说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低碳产业很有可能和此前的制造业一样,沦为世界低碳业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污染和能耗的转移地。背负赶超使命的低碳产业如今又是“两头在外”:80%的销售靠出口,90%的原料要靠进口。短期内恐怕很难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
  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供给现状,只是中国在全球技术分工领域尴尬地位的一个缩影。当然,不排除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可观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化前景,也认为即使在新能源产业,中国也不是没牌可打。只是应当看到,在既有的全球技术分工和技术贸易框架约束下,中国很难参与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转的技术分享。也就是说,尽管发达国家之间也会有彼此的技术防备,但除了最顶尖技术之外的先进技术是可以在他们之间低成本转移的。而最尖端的核心技术,中国即使掏钱也买不到。可见,中国面临的技术约束是全球性的。假如我们不针对现有技术现状尽早补课,则中国经济雪球滚得越大,对外技术依赖就越大。要想实现对日美的真正赶超,恐怕说易行难。
  至于西方大国极为关注的全球资源获取与控制力,更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就算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公布的去年中国能源消费数据有水分,按照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则中国去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换算成油当量也有21.32亿吨,与美国21.7亿吨也相差无几。而中国去年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对比,除了说明中国能耗大、能效低、经济粗放式发展之外,唯一的安慰,大概就是中国的节能减排的空间可以很大了。不幸的是,中国节能减排技术同样落后。也许,这还可以慢慢追赶。但在全球资源日渐稀缺且主要能源矿产地带基本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控制的约束条件下,中国如何确保经济发展所需的巨量资源供给尤其是能源安全?事实上,不仅美国在千方百计打压中国获取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就算在“金砖四国”这个框架内,也没有一个国家真心实意对中国提供切实支持。甚至某些上游供应商还利用中国对重化工业发展的偏好,动辄抓住中国的软肋大幅提高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
  今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了创纪录的54.52%。这绝对是危险的信号。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的报告,中国在石油、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方面,10年内将攀升至50%至80%。假如中国不能克服资源供应瓶颈,那就有理由担心中国目前快速行驶的经济列车会有一天因为上述原因而脱节直至出轨。毕竟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还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左右,而在这样的经济规模上就差不多赶上了美国的能源量,就对世界资源存在较大依赖。假如中国的经济规模在15年内真赶上了美国,而中国届时恐怕很难具备美国那样的全球资源配置与保障能力,则一旦在资源获取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国际阻力,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得以持续?
  也许,上述命题一时难以找到最优解,那么为今而计,除了应当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核心命题之外,国家必须在整合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并综合运用国家力量工具确保在全球资源配置领域的一席之地。
  少关注一点房地产吧,多关注一点技术供给与资源控制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章玉贵:宏观决策须防经济数据过敏症 2010-07-16
· 不应高估人民币国际化杠杆作用 2010-07-14
· 确立适应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速 2010-07-09
· G20比G8更旺盛的生命力何来? 2010-06-29
· 中国可以担责但须避免用力过度 2010-05-25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田立:两大投行顶不上一条章鱼?·[思想频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样出彩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