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专栏 >> 梅新育
中国经济的“隐性”优势
2010-07-22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梅新育  来源:上海证券报
 

 
  梅新育

  在俄罗斯,中国现在是仅次于德国、荷兰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额559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568亿美元)。持续发展的经贸关系,能为中俄双边关系奠定稳固的基础和不断深化、提升的动力。但中俄经贸常常经历波折,特别突出的是,2007年有旨在禁止外国人经营俄罗斯零售业的俄罗斯第683号政府令(简称“禁商令”),2009年又突然关闭10至15万人赖以为生、向几乎整个东欧供货的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扣押中国商人数十亿元货物。除了中国作为贸易伙伴分量不如西方,以及俄罗斯社会混杂了高傲、忌惮、失衡的复杂对华心态干扰之外,还因为中国经济和对俄经贸的某些特点,使得俄罗斯政治、经济和舆论精英易于低估对华经贸的重要性,高估其可替代性。
  首先,无论是在中方还是俄方,对华贸易受益者都相对分散而难以形成有强大政治行动能力的集团。中国对俄出口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分散的中小商人完成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决定了小规模和高度分散的中国商人难以联合起来集体游说俄罗斯精英,为自己在俄罗斯创造较好的生活和经营环境。中国对俄出口很大一部分是廉价日用品,其受益者是普通居民,同样是由于“集体行动的逻辑”,俄方受益者并没有强烈动机联合起来游说本国政府公平对待令他们受益的中国商人及其货物。相比之下,俄罗斯本土企业无论是与中国投资者竞购资产,还是遭受中国竞争者冲击,都有更强的内在动机和更大的能量游说政府,制造舆论压力。
  毋庸讳言,与西方集团相比,对华经贸在俄罗斯不仅份额低,而且可替代性较高,市场地位相对虚弱。2008年对华贸易仅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87%,相当于俄罗斯四大欧盟贸易伙伴(德国、荷兰、意大利、波兰)的四分之一; 西方国家能够向俄罗斯提供其急需、且其他国家无法提供的先进技术装备,俄罗斯决定耗费巨资引进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在军事工业部门,中国更多是从俄罗斯引进而不是出口技术,在民用工业部门,中国虽占有较多优势,但常常也不是掌握最先进技术,对俄出口有相当一部分属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日用消费品。中方的竞争优势,很大一部分属于隐性优势而非显性优势,因而易于让俄罗斯等东道国政治、经济和舆论精英误以为中国货物和服务容易替代。只有在实践中碰壁之后,他们才渐渐认识到中国的这些隐性优势。
  虽说中国相当一部分对俄出口日用消费品貌似技术含量较低,殊不知中国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中国企业压缩物料和能源消耗以降低生产成本的能力、中国企业组合应用现有技术开发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能力、中国草根商人跨国商业网络的效率……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货物和服务不仅具有别国供应者难以企及的价格竞争力,而且具有相当多的非价格竞争力。中国相当多的适用技术虽然表面上不是非常先进,却是性价比最高的。中国工人、商人能承受俄罗斯和西方劳力所无法承受的艰苦,没有他们的劳动,西伯利亚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使得所谓“先进技术”、“先进产业”在此基础上落地,发展。
  包括摊贩在内的中国零售商,貌似挤占了俄罗斯公民的就业机会,殊不知由于多年来前苏联——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中国,社会福利较佳,中国零售商吃苦耐劳精神超过了俄罗斯绝大多数居民的承受限度,即使排挤掉中国零售商,俄罗斯居民也无法填补由此形成的空白。2007年禁商令发布之前,俄罗斯政府表示,那是为了整顿商品市场秩序和零售业升级,保护俄公民利益和就业机会。但如此仓促出台的禁令,显然没有充分考虑俄罗斯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和远东地区对中国零售商的需求。结果,禁商令生效前夕,担心涨价的俄罗斯人就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抢购中国货的风潮;禁商令生效后,大约3万名外国零售商离开莫斯科,但俄罗斯人并没有填补空白,莫斯科及远东城市各市场大量摊位空置,食品、小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肉类和蔬菜价格平均上涨15%至20%。致使半个多月后,莫斯科市政府就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取消禁商令,允许外国商人继续经营莫斯科食品市场空摊位,希望借此缓解物价上涨压力,稳定零售市场。在那场风波之后,清醒的俄罗斯专家和媒体也提醒其国人,大市场关闭、中国商人离开的后果将是俄罗斯普通居民没有衣服鞋子穿。
  突出的互补性,决定了中俄经贸的发展潜力。两国元首和首脑会晤频繁也表明双边政治关系良好,中俄两国元首今年已会晤四次,梅德韦杰夫总统9月还将访华。相比之下,中俄经贸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的规模和深度仍与双边政治关系和潜力不相称。要充分发掘中俄经贸的潜力,除了持之以恒增进双方社会相互了解、化解历史心结之外,还需要努力增强中俄双边经贸受益者在俄罗斯社会的政治行动能力,并通过各种方式让俄罗斯社会充分认识目前对他们而言尚属“隐性”的中国经济优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梅新育:中国“高铁”驶出国门意义大 2010-07-19
· 梅新育:调整钢铁工业结构才能掌握谈判主动权 2009-06-26
· 梅新育:经济萧条孳生贸易保护 2009-02-20
· 梅新育:奥巴马新政对中美经贸影响不可小视 2009-01-22
· 梅新育:潜在威胁没那么大 2008-11-06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杨涛:政府储蓄合理规模是多少·[思想频道]左晓蕾:完善市场制度才是楼市调控之本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