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经济理论
金融危机究竟颠覆了什么?
2010-07-12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党国英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索引

主流经济学不是一盆脏水
金融危机不是怪兽“喀迈拉”
经济学家为什么是“事后诸葛亮”?
金融危机颠覆的是“冷战思维”

  金融危机颠覆的是“冷战思维”

  中国学者在反省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有大量文献见诸报纸杂志,但其中一些说法是可疑的。
  实体经济虽然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招致经济严重失衡,乃至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祸根则是反市场的垄断力量,只不过这种力量在市场中成长起来。如果说“华盛顿共识”是肯定自由市场的意义,那么,这个共识本身没有错。错在这个共识并不存在。华盛顿决策层的官员们嘴上说要维护市场经济,其实在行动上放任“金融大鳄”损害市场经济。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似乎独善其身,甚至被看成是挽救世界经济颓势的希望。这个局面也不是中国专门和“华盛顿共识”对着干才换来的。我看相反,中国的稳定高速发展有两个最可宝贵的东西,一是中国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使要素资源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大增强。曾经最短缺的资本来自境外、国外,而最廉价的劳动力来自中国农村,二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二是中国政府对有可能反市场的金融企业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监管,使其运行大体能符合政府的公共目标。中国实行了有监管的市场经济,但这种监管不是要限制市场,而是要抑制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干扰。
  西方世界要反省的是“冷战思维”。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和我是敌人,我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你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那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相互是敌人。你要搞市场监控,我就要搞自由市场。这就是经济决策中的“冷战思维”。其实,他们给了垄断企业或“金融大鳄”过多的自由,而把自由市场给毁了。
  再往深处分析,我们的思维本身就常常在误导我们自己。所谓“人类思考时,上帝在发笑”。类似“主义”这种概念的使用,本来有一种方便思考的好处,但它也容易使我们偷懒,总是简单地拿“主义”的习惯定义去阉割生动的现实。这使我们一不小心就滑到极端的立场,成天打“主义”的口水仗。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的大部分变革目标在当今西方国家已经成为现实。在现实中,所谓“社会主义”,就是多一点平等,多一点政府干预;所谓“资本主义”,就是多一点效率,多一点自由市场。只有“冷战思维”才把二者对立起来。现实中的政治家只是在此二者的天平上稍有一点倾斜而已。上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家向着“社会主义”一头倾斜得多了一点,不少麻烦由此而来。其实,远比这两个“主义”对立的,是“军人社会”(或“部族社会”)和“市民社会”(或“市场社会”)之间的对立。令人遗憾的是,不仅经济学家无视这种对立,连政治学家也不去解释这种对立。“冷战思维”实在是贻害甚大!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邓小平先生的“猫论”。他是当代政坛上最少有的超越“冷战思维”的政治家。“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是最朴素、最实在的政治行动准则。与其说中国在挽救世界,不如说邓小平先生挽救了世界。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我不大喜欢有人渲染的“阴谋论”,因为国家间的竞争自古如此,不必太计较别人的“阴谋”还是“阳谋”。但如果一定要说有“阴谋”的话,最可怕的是西方一些有话语权的人对市场经济的批评。如果我们听了他们的,放弃市场化改革,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岂不正中了别人的圈套?中国改革要坚持到胜利,千万不可落入“冷战思维”在无意中设下的圈套之中。
  全世界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应该记住,这次世界金融危机颠覆的是“冷战思维”。至少我希望如此。


1234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金融危机“第二波”预示着世界动荡 2010-07-07
· 索罗斯:金融危机刚刚进入第二幕 2010-06-12
· 触摸金融危机下印度的出口“引擎” 2010-05-28
· 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和"机" 2010-05-14
· 熬过金融危机 没“熬”过滑翔机 2010-04-02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战略抉择·[思想频道]财经洞察:房价疯涨,炒作还是稀缺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