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2010版) >> 新闻茶馆-言论
面对通胀预期,新闻发布会制度很重要
2010-06-09   作者:北方朔  来源:中国经济网
 

    “对于不实报道,今后我们要零容忍,第一时间给予澄清”,国家发改委昨日(6月7日)在其官方网站表示。从上周五至昨日,国家发改委四天三次辟谣,加强了对舆论的监测力度。专家表示,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发改委此举显示其面临通胀预期压力下,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决心。(6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敏感期内,部分地区的物价上涨消息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作用不言而喻。发改委公开表示,6月4日某媒体报道的“武汉市场奶粉全线涨价10%”为不实报道,又一次代表官方进行辟谣。不过,假设未来“奶粉价格真的上涨”是证明了“谣传”原本就是真实的,还是说,是“通胀预期”在起作用呢?
    谈到“管理好通胀预期”,实际上是关联了两个层面,“通胀”无疑是经济学层面的含义,毋庸赘言,是民众耳熟能详的经济学名词了;“预期”则是更倾向于心理层面,是指心理预期。通胀预期,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心理预期。
    无意于纠缠繁复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对媒体报道的物价上涨消息的正常反应就是要么抢购商品、要么就是思考着自己掌控物价能否可以上涨,以期保障现有的生活质量得以平衡,如此循环下去,通胀预期就会成为通胀现实——国家发改委四天三次辟谣,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舆论,而是希望抑制不恰当的通胀预期产生并演化成为真正的通胀。
    从本质上说,保持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媒体天然的职责,发改委对“不实报道的零容忍、第一时间的澄清”对通胀预期管理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管理通胀预期的通盘角度考量则略显滞后。媒体的报道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媒体的报道说到底也是“人的思维”外化的表现,媒体对物价上涨的报道即便是完全的谣传,百分百的失实报道,也从一个角度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某些产品价格上涨的担心,发改委对舆论的监测如果仅限于媒体不实报道后的辟谣,就过于被动了。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行政管理部门发现通过媒体第一时间公开发布信息可以有效消除谣言,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有效地引导了公众在社会特殊时期纾解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紧张情绪。从那之后,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但实际效果并非预想的那样。
    在后金融风暴时期,当下公众对中国经济敏感的程度实际上并不亚于当年的非典,公众的迷茫和对通胀预期的判断完全受舆论支配,发改委所代表的官方信息和声音如果通过媒体率先发布出来,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类经济指标及关切民生的商品价格进行信息披露,通过新闻发布会,民众对通胀预期的任何担心和疑惑也可以通过记者与发言人的互动得到相应的解答,不实报道也就不攻自破了。
    2009年两会结束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新闻招待会上坦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他还说,“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希望我们这次记者会能够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我想这应该是每位记者的良知和责任,也是人们的期望。”
    学会有效地使用新闻发布会制度,学会引导舆论无疑是国家层面经济管理的一个有效应用手段,在期望“记者的良知和责任”的同时,必须通过媒体与民众形成基本的信息对称,消除不良信息产生的对民众通胀预期的错误判断。当然,如果新闻发布会只是简单的数字罗列,那会是适得其反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欧债危机降低中国外部通胀压力 2010-06-08
· 李扬:中国不可能出现长期持续通胀 2010-06-07
· 不必过度担忧通胀降临 2010-05-27
· 高失业率削弱美国通胀信号 2010-05-20
· 控通胀需调控强劲需求 2010-05-14
 
频道精选:
·测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