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的概念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目前安徽正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参与泛长三角,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 “作为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第一梯队,不仅要有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泛长三角,而且要大有作为,在转移对接中创新提升,打造安徽承接转移的示范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在接受本报记者时说。
创新领跑 支柱成型
1993年,没有赶上“头班车”的合肥经济开发区成立。当时的情况是,无政策优惠,也无地理优势,其他优势也找不出什么。“这种情况下,开发区的发展只能靠创新。”合肥经开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说。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由此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 据介绍,1996-1997年,合肥经开区跻身于全国首批开发区行政管理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通过改革,合肥经开区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的运行机制;1999年,合肥经开区开展“为什么要办开发区”的大讨论;2000年,正式提出“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带动农民致富是开发区的立身之本、改革创新是开发区的永恒主题”三大主旋律;2002年,建立和完善“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提出“首问责任制,再问终结制”。一系列创新之举,使合肥开发区营造出良好的软环境。在商务部组织的综合投资环境评价活动中,合肥经开区连续五年居中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不懈的创新进取,加上区位优势的凸显,合肥成为对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关闭了其在上海的6家工厂和广东的红茶工厂,整体迁入合肥经开区;国内家电领袖海尔在合肥的工业园持续膨胀;合肥日立、统一食品、可口可乐等驻区企业也纷纷增资扩股,扩张成了它们的常态。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美、欧、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7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合肥经开区,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电子、日用华工、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05家,其中产值过亿的42家,10亿以上企业10家。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指出:“承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转移,安徽是条件最充分,最便捷,效益最高,最有前景的地方。长三角发展也需要空间,需要扩展,它可以到全国各地去,但最不应该越过的就是安徽。”合肥经开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说,作为安徽工业经济和对外开放最活跃的区域,合肥经开区的龙头地位已无可争议,理应成为转移承接长三角的首选区和示范地。
提升品质 培育“新枝”
“即使是迎接新一轮长三角产业转移,合肥经开区也不愿‘拣到篮里都是菜’,通通接收接纳。”李兵告诉记者,“高、大、新”是我们的产业“三字经”。经开区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进能耗少、技术含量高的、无污染的项目,包括与五大支柱产业配套的项目,以及一些前景看好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将那些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对于已入区的部分低水平项目,则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实现“腾笼换鸟”。 在五大支柱产业上,合肥经开区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和要素支撑力度,促进骨干企业增资扩建,争取到2010年培育出8-10个百亿元工业园。其中,海尔工业园、江汽工业园分别实现产值200亿元。与此同时,努力推动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不能一提起高科技,就光想到那些时髦的尖端行业。”李兵说,经开区的许多制造企业竞相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科技水平,企业的科研投入不断加大。 除了推动支柱产业提升品质,合肥经开区还积极培植能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合肥经开区选定住宅产业化、新材料、微电子等三大产业。2006年7月,合肥经开区获批成为全国政府引导型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已有十几家从事此类产业的企业。受产业积聚效应的带动,其他新材料产业也纷纷进入合肥经开区。另外,该区微电子产业的成长势头同样强劲,由5名美国硅谷博士创办的芯硕半导体公司,其主要生产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设备“光刻机”,冲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改变中国此类产品完全依靠进口的现状。统计表明,目前,合肥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
人才为本 科学发展
合肥是我国著名的科教基地,也是惟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里拥有59所高等院校和275家科研机构,名列国内同类城市前茅。合肥经开区的人口综合素质高于本省及中西部地区的其他国家级开发区,可以满足科技研发、技能工程师、技术工人等多层次人力需求。 李兵告诉记者,人才是合肥经开区的一个主打品牌,也是对接长三角、招商引资最为倚重的资源之一。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正由单纯的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捷敏电子”由上海迁来合肥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合肥兼具人才、地缘双重优势,适应这种新的转移趋势,合肥经开区最有代表性。” 以人才为本,坚持科学发展,是合肥经开区在参与泛长三角中的持久理念。近年来,开发区加大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坚决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说“不”,不管它的名气有多响、投资有多大。曾经有某知名跨国公司有意来经开区投资一座造纸厂,被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婉言谢绝了,这家造纸厂规划年产值200亿元。 李兵告诉记者,除了严把项目入口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外,开发区还有意识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投资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生态开发区。近几年已累计投资约15亿元。对于区内企业,经开区严格环保执法,新上项目的环评率达到100%;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资源利用水平;此外,力行“森林式”的开发区建设,每年植树100万棵,人均绿化面积达到37平方米。 合肥经开区管委会的每个工作人员,名片上都印有两个醒目的标志:一个是IS9000质量体系认证,一个是IS014001环境体系认证,意味着其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都已向国际标准看齐。“从一片荒土到一个新型工业区,我们不仅要收获数字,更要收获蓝天白云,将其打造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名副其实的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