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毒品:从点滴生活开始
    2007-06-29    本报记者:孙英威 梁书斌    来源:经济参考报

  6月26日,山东省和济南市禁毒委员会在济南市济南战役纪念馆广场联合举办“禁毒与健康”禁毒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展板、实物、案例介绍等形式引导群众认识吸毒的危害、远离毒品、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图为参加“禁毒与健康”禁毒宣传活动的济南市民在禁毒宣传横幅上签字。
  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抵御毒品侵袭的“宣战日”。也许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毒品只是犯罪分子之间交易的物品,从没有想到这种东西已经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圈子。实际上,随着毒品的频繁“变身”,许多新型毒品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树立健康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说的沉重话题。

变身:新型毒品层出不穷

  新型毒品指以“冰毒、摇头丸”为主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型毒品。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相比,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戒断症状和生理依赖性相对较弱,因而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欺骗性,导致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其危害认识不足。
  记者从黑龙江省公安厅了解到,国内受世界范围新型毒品泛滥的影响,各地均已发现吸食冰毒、摇头丸等新型兴奋剂类毒品。2006年黑龙江全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的占80%以上。加之一些娱乐场所不法业主为追逐暴利,纵容或直接贩卖新型毒品,导致一些大中城市娱乐场所吸贩新型毒品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对以“冰毒”为主的苯丙胺类毒品的成瘾界定存在模糊认识,普遍认为苯丙胺类毒品不像阿片类毒品有明显的戒断症状,因此不用强制戒毒,许多人还处在新型毒品无危害、不会成瘾的错误认识中。有的认为吸毒可以增强机体功能,有的认为吸毒可以提神、确保精神旺盛,有的认为吸毒可以减轻精神压力、排除烦恼,有的甚至当成伟哥、减肥药来用,许多人因为缺乏对新型毒品危害性的正确认识而误入迷途。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心理依赖和身体危害。长期滥用,会在精神上产生连续吸食的渴望和强迫吸食行为,并损害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导致急慢性精神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此类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滥用后会极度兴奋,产生强烈的暴力倾向和性冲动,极易导致行为失控。
  公安部门的人士说,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多采用针管注射的方法吸食,许多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对这一方式有一定的抵触和排斥感。新型毒品多为直接含服,感官刺激不强,很多未成年人容易放松警惕。歌舞厅是服食者的聚集地,一些利欲熏心的店主明知有人在吃摇头丸,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并不加以制止。

危害:人类健康一大“杀手”

  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做工精美,形状新颖,颜色鲜亮,并且都有很好听的名字,如“绿色蝴蝶”、“郁金香”等,在外观和称呼上极易被人接受。而相对于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人工合成的新型毒品直接作用和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并产生依赖性,长期服用可使人精神萎靡、小脑萎缩直至死亡。
  黑龙江省公安厅强制戒毒中心院长梁若冰介绍说,心律失常是新型毒品依赖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经该院407例临床观察和统计资料比较发现,随着滥用时间的延长、剂量的增加,心电图异常的比率明显增加,吸食量越大,吸食越频繁,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和心律失常等症状越严重。新型毒品依赖能直接造成心肌缺血、并对心肌细胞造成直接损害。因吸食过量导致心肌缺血而死亡的病例已不鲜见。
  发现连续吸食新型毒品三至六个月,吸毒人员还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精神病性症状。黑龙江省公安厅强制戒毒中心已发现20余例吸食新型毒品后出现严重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例,怪异的幻觉支配着他们的言行,离奇的妄想控制着他们的生活,出现敏感多疑、自残自杀、情绪失控等。如果长期大量滥用新型毒品,造成的身心危害需要较长的疗程进行脱毒治疗,多数情况是不可逆转的,难以彻底康复。
  此外,吸毒者易染上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呼吸道疾病、各种传染性肝炎、艾滋病与性病、感染性疾病、血管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焦虑和抑郁症等精神病症状、肾脏疾患、性功能障碍、皮肤损害等疾病。还可以引起骨、关节、肌肉的炎症和疟疾、破伤风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海洛因形成依赖后,男性吸毒者的性机能与性心理会发生逆转性变化,100%出现性欲抑制,如要维持原有的性功能就只能继续滥用毒品。

应对:健康生活莫寻“刺激”

  如今,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费需求逐年增多。由于新型毒品利润高、周转快、且占整个毒品市场的80%以上,因此苯丙胺类毒品正逐步代替传统毒品占据主流毒品市场。业内人士认为,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应树立起健康的生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远离毒品。
  梁若冰说,吸食新型毒品现在成了“黑色时尚”,群体不断扩大。调研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聚众成群吸食现象突出;青少年和经商者吸毒居多,甚至个别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也有吸毒;吸毒人群不断扩大,甚至朋友聚会、过生日、招待客人都用毒品来助兴。国家公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等白领也有沾染毒品现象;吸食毒品场所不固定。从住宅到娱乐场所、宾馆,从家庭、单位、公寓到郊区度假村等地都有吸食者。
  新型毒品滥用的社会危害日益严重,涉毒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严重的治安问题。吸食新型毒品导致性病及艾滋病的迅速传播,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卫生。吸食新型毒品使人极度亢奋,具有暴力倾向,是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吸毒后进行赌博、伤害、盗窃、抢劫等犯罪也有增长趋势。
  为有效扫除社会上的毒品危害,公安部门坚持严厉打击和强制戒毒“双管齐下”,积极探索研究新型毒品戒断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公安厅强制戒毒中心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做好跟踪帮教、定期家访进行心理矫治和康复治疗等措施,努力提高戒毒人员的康复效果,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信心。
  有关人士说,新型毒品在一些未成年人眼中并不“可怕”,许多吸毒者就是在好奇、寻找刺激的心态下开始的,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应该培养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思想深处拒绝毒品的侵蚀。同时,吸毒虽然是违法行为、但吸毒人员同时也是病人和受害者,社会也应多给戒毒者一些鼓励、理解和关爱,使他们对今后的生活多一些信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