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万吨石墨矿石染黑青山绿水
    2006-10-31    本报记者:呼涛 杨大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都说离自然越近越能感受到色彩缤纷,但对于国内最主要石墨矿产区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云山林场的居民来说,尽管生活在依山傍水的重点公益林区,这里既没有亲近自然的绿色,也没有芬芳怡人的姹紫嫣红,在他们眼里、甚至在他们身上,有的只是这里因石墨加工造成的大量粉尘所带来的黑色。
    由于石墨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军工领域也有重要应用,欧美国家都将其看作是一种重要战略资源。中国作为全球石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十几年对这种资源进行了大量开采和出口。在亚洲最大的石墨矿所在地、位于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就集中了十余家石墨选矿企业。但在开采加工石墨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废液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环保处理,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白天下黑雾,树叶黑又亮,洗脚用碱刷”

工人正在装运石墨制品本报记者 呼涛 摄

石墨加工后的尾矿池本报记者 呼涛 摄
    记者9月中旬来到萝北县云山林场附近的石墨选矿加工企业集中区,原本应该绿意盎然的森林树木却全都是“蔫头耷脑”的黑色,树叶是黑色的、豆角是黑色的、玉米是黑色的。
    这些选矿企业所在地与“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区”云山林场只有一个栏杆为界,但富集的石墨资源并没有为当地依山而生的农民、林场职工带来应有的福利,有的是对无孔不入的粉尘、废水的成年累月的担忧和恐惧。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一早一晚,都能看见石墨粉末跟下大雾似的往下落,即使在白天,运输的汽车都得开车灯。更严重的是,当地百姓多数人长期不明原因头疼恶心,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在饮水问题上,当地人告诉记者,“河水早已不能吃了,这地下水吃着心里也悬着。”
    76岁的薛茂恩老人说,“你看看,我们这里的人有谁夏天穿袜子?不穿是因为脏了洗都洗不干净。脚上全是石墨末子,真是又黑又亮,用硬刷子蘸洗衣粉也刷不干净,穿啥衣服到地里走一圈也都是黑亮的。”
    老人说,当地群众曾向当地政府反映过这些情况,“我们告一回,企业就停两天,说进行治理。但告一回就有人来威胁我们一次,现在话也不敢说了。” 
    老人从挂着黑树叶的果树上摘下几个黑又亮的小沙果用纸擦,纸上就留下一团黑亮。老人说,“我一辈子在这山里生活,原本都好山好水的,咋临了却要遭这不是人受的罪呀?”

排污管“长途跋涉”横跨鸭蛋河

    在一条通往石墨矿山的土路上,大大小小石墨加工企业都沿着一个土坡分布着,黑色、灰黑色烟雾从几个工厂的烟囱里直接排放出来。简易进料口用石头或木头板子围住,成堆的石墨成品袋子露天摆放在厂区的路旁。
    在加工车间里,黑色水泥状的石墨矿石在搅拌机里进行粗选。在黑色烟尘里工作的工人中只有极少数带着普通口罩,没有任何其他的防护措施。而那些口罩也都已经黑得不像样子。有的装卸工人浑身上下都是黑的。当地人说,“石墨厂的工人都像个鬼似的,就俩眼睛是白的。”
    按照群众指引的方向,记者从企业厂区一直走到当地的河流——鸭蛋河,这一段的河水呈浑浊的绿色,河底的石头已经被黏腻的深绿色东西蒙住看不出本色。当地人说,“我们原本取水、饮牲口都直接在河里,有了石墨厂,就没人在河里捞鱼、放牲口了。”
    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土坡上远远近近的石墨选矿企业距离鸭蛋河少则五六百米多则上千米,但都不约而同地把尾矿沉淀池挖在了河畔,有的池子就在河边三五米旁。从企业延伸出的塑料废水管“长途跋涉”进入尾矿池,有的废水管子就被支架悬空在河面上或者直接在河水中穿过。
    当地群众对此意见非常大,“工厂为啥放着旁边大片空地不用非用这里,那么老远非花钱把管子接过来?再说,企业都在这边,为啥非把尾矿池都选在河对岸呀?还不是污水管子从河上穿过就能直排了。这些管子架在河里都是有接口的,晚上和没人来检查的时候就直接排进河里。” 
    当地德胜石墨有限责任公司的尾矿坝就建在鸭蛋河旁边。其法人代表丁作文指着四个排污管子告诉记者,“这些排污管子的一端连着企业,另一端接进尾矿坝。尾矿废液经过四级沉淀再打回车间重复利用。”但当被问到尾矿里的沉淀物在何处做怎样的处理,每次处理的费用都是多少时,丁作文表示并不很清楚。

企业“有环评”政府“死看死守”

    由于群众强烈反映,当地曾在2005年对这些石墨企业进行过一次集中整治。德胜石墨厂就已通过去年的环保检查。鹤岗市环保局和鹤岗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出具的“萝北县德胜选矿厂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国环评证,乙字第1720号)”认为,经过对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企业选址、公众参与认可、环境经济效益的测评,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项目“选址合理、工程可行”。
    萝北县副县长孙连昌介绍,现在归属县管的石墨选矿企业有七户,另有八户在建,还有五家石墨加工企业归附近的延军农场管理。“石墨市场比较好,主动找上门要货的客户很多。石墨加工厂是县里主要的税收来源。”2005年,萝北县的石墨粗加工成品产量在15万吨至16万吨之间,约占全国石墨总产量的1/3。
    提及石墨尾矿的处理时,孙连昌说,“从2003年石墨矿生产以来,县里还没有对生产产生的尾矿处理提出过具体要求。现在国内用矿渣修路或者制砖都没有成型的技术,再说为此专门建设一个处理厂的事还没有论证过。尾矿池要是满了也只能先挖出来堆在池边。”
    而据了解内幕的人透露,石墨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相同,采用浮选工艺。每吨成品石墨用水100吨,矿石10吨。所以理论上每吨石墨产生废水和尾矿砂都超过了100吨。以目前萝北15万吨石墨年产量来计算,每年至少要产生上千万吨的废水和上百万吨的尾矿。

专家称石墨资源开发亟待规范

    对于石墨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张湛告诉记者,在目前条件尚无证据表明,石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或石墨有毒;但石墨粉末非常细,人体大量接触这些粉尘,肯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也有专家表示,虽然石墨不具有毒性,但现有石墨采选工艺技术决定了加工过程中会用到一些油类、酸碱类物质,而这些物质不恰当处理必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尾矿坝的选址也很有讲究,最好是在上风头,堆积面要够大便于填埋,也要考虑运输条件,但最起码的要求,尾矿坝要远离水源,留有相当一段距离。
    专家说,在整个石墨生产过程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环保技术,可以控制粉尘的排放,也能治理废水。
    张湛表示,这些环保技术国内都能掌握,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这些年石墨企业效益太差,行业内超过90%都是民营企业,在这种既没多少利润又缺乏有效自律和监管的情况下,企业肯定会选择不安装环保设备或者不启动环保设备来降低成本。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石墨市场就一路低迷,当时国际市场上能卖到1000美元的石墨产品,现在只能卖到500美元。十年间,石墨这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升反降。在2004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国际市场石墨价格有所回升,上涨了10%左右,但从今年开始又出现大幅下降,降幅超过30%,简直就是“走一步退两步”。
    原因很简单,石墨供给量过大、增幅过快。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鳞片石墨)2005年产量45万吨左右,需求量(出口+国内)最多40万吨,而且从2005年重复建设的产能增加过快,净增产能大于20万吨,最大风险是市场竞争激烈,互相压价。”
    张湛提出,由于石墨的生产量过大、出口企业过多,中国始终无法控制这种资源型产品,无法从中受益,掌握“中国话语权”、“中国定价权”根本无从谈起。

【记者观察】资源型产品廉价出口局面亟待改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