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在观察期中等待变化
    2010-07-08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句总结性发言,恐怕最难运用在央行的工作报告中,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总是需要强调相机抉择。在对下半年的政策取向作出判断之前,央行还将经历一段不长不短的观察期,以看清宏观经济的走势。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经历了去年的信贷膨胀后,今年7.5万亿的新增贷款计划将被严格控制。
  在宏观经济方面,货币政策调控所必须考虑的现实约束在于;第一,连续2个月的PMI回落预示经济增长平稳回调;第二,房地产调控对下游的传导将逐步显现;第三,欧债危机短期难以结束,外需的复苏仍不容乐观;第四,虽然6月份CPI或环比回落,但走势变化往往出乎意料;第五,重启汇改以后,资金流动方向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在经济结构调整滞缓的大背景下,过剩、通胀和泡沫的潜在风险依旧不容忽视。
  这诸多约束显示了当前宏观经济的复杂程度,也要求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的主基调下灵活微调。但“适度宽松”的主基调“主”在哪里“灵活微调”又“调”在哪里?
  讨论这一问题必须回到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和操作目标上。当前,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是单一目标,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M2。所以说,“适度宽松”的主基调就是17%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和7.5万亿的新增贷款。近期,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的银信合作业务控制,也显示了监管部门对表外贷款膨胀的警惕,担忧这一业务模式将冲击货币政策,变相突破信贷规模控制。目前看来,7.5万亿将是监管部门严守的政策红线。
  “灵活微调”又“调”在哪里?在年初严格信贷控制以后,央行又动用了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并通过惯常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政策意图。现在看来,下半年的灵活微调将更多地体现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上,市场关注的重点则是持续6周的公开市场净投放是否继续。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在哪?是单纯为了控制数量、控制流动性,还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联系了更多的经济指标?有分析师认为,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其实已经紧盯CPI指标。央行前期的政策声明中曾多次提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再观察上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在通胀压力增大的时候,央行则采取净回笼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主要指标是7天回购利率)上升,从而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在通胀压力回落的6月份,这一操作则转向为净投放。由此看来,央行下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将伴随着国内通胀形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
  央行营业管理部主任杨国中在最新一期的《中国金融》上撰文亦称,后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需要将重点置于巩固经济复苏基础上,同时适时回收流动性,防止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货膨胀转换。同时货币政策的物价稳定目标应对资产价格变化有所体现。
  正如杨国中在文中所说“尽管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具备调整的经济基础,但应逐步培养刺激政策有序退出的预期”。在下半年各项经济指标趋势明朗,外需复苏稳固,以及结构调整的新增长点确立之后,刺激政策的审慎有序退出也将日趋明朗。  年中报道:展望中国经济(之四)

  相关稿件
· 杨国中:货币政策要防止通胀预期向现实转换 2010-07-07
· 吴晓灵:货币政策并没有偏紧 2010-07-07
· 吴晓灵:正确理解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2010-07-07
· 谢国忠: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通货膨胀 2010-07-05
· 周小川: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支持金融中心 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