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是一场革命
中国经济转型系列评论之九
    2010-03-15    张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刚刚结束的“两会”,传出一个强烈信息:在高速轨道上运行了30年的中国经济列车,进入一个异常关键的转型期———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不是一般技术意义上的进步,也不是某一经济领域的变革,而是一场触动多方利益、重塑发展模式、健全法制和市场环境的革命。当然,这里所说的“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是限定在这样的意义上:突破种种观念、体制和路径的束缚,全面解放生产力,在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同时,构建一个13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事实上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因而,在改革与发展越过了“利益均沾”和普遍受惠的阶段,特别是人均G D P超过1000美元后,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形成了不少新的利益集团或受益(受损)群体。以致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不同利益群体的损益;无论是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还是资源配置的重新布局,或是产业消长与存废,都会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利益调整。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在这样大的经济发展和转型中都难免发生较大的利益冲突,应对不好甚至可能发生社会震荡,严重阻滞发展进程。因此,转型的关键是重视和化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实现平稳过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型需要正视利益重构。毋庸讳言,转型不可避免地要触动既定利益格局。无论是产业结构优化,还是增长模式的转变,都是对原有产业和模式的扬弃,这必然要伴随众多的“此消彼长”,有的部门的“门槛”将大大降低,有些产业和企业甚至要退出历史舞台。为此,一方面要在全体公民中宣传转型的意义,让每个人了解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适应转型的变化,积极迎接转型的挑战。另一方面,在肩负推进转型重任的各级政府,要特别注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利益格局的变化,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做好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做好各方利益的平衡,努力减少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失衡,避免社会可能发生的震荡。
  转型需要观念重构。为了做好转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骄人业绩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许多人意识不到转型的必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越来越多的人切肤之痛地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和脆弱性,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中国经济再不转型将丧失以往的优势,难以持续快速平稳发展。转型能否成功,说到底在于人的因素,在于人的观念转变和意识升华。我们不仅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需要把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升级为低消耗、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企业,还需要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和具有全局意义的新支柱产业,抢占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换一个角度思维: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调整何尝不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性机遇?转变观念的重点是对政府施政目标和手段的反思和重构,我们要以民生取向代替G D P至上,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替唯速度观,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用“有形之手”包办一切。
  转型是艰巨艰难的过程。虽然其残酷性和尖锐程度不能和战争年代相比,但毕竟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大变局和大调整,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要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的磨合过程。惟其变革之深,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没有坚定的信念不行,没有大局意识和宏观思维不行,没有断臂求存的坚忍不拔不行,没有脚踏实地和披荆斩棘的务实作风也不行。转型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需要我们理性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战略的关系,谨慎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转型既然不可避免,既然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那么,我们就不能再犹豫,不能再徘徊,不能再事事从“小我”出发。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这中华民族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稿件
· 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 2010-03-12
· 以改革推动转型 2010-03-12
· 收入分配结构转型
提高工人农民收入
2010-03-11
· 三大电力巨头释放“绿色转型”信号 2010-03-10
· 资本市场转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0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