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关乎危机后的国家兴衰
    2009-10-28    张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出现了“即将过去”的迹象。但是,围绕今后的经济走势,围绕各国支持政策是否应该退出,围绕国际金融贸易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各国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见解大不一致。不过,各国都在为“后危机时代”精心准备,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上大做文章,力图尽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发掘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新支柱产业。可以说,在这方面的“所见略同”,预示着在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主动权的竞争中,其主战场就在优化经济结构和创新,也预示着这场竞争将是激烈的、“短兵相接”的。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程证明,世界上每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大排队、大重组、大调整的过程,是一种看似残酷、实则必要的大浪淘沙。不仅国家间的地位和实力要发生变化,而且企业的排名和市场份额也会剧烈变动;在世界范围内,一些重要产业也会进行重组,产业地位和主要生产国也会因之而转移。总体上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变动,大致上是按照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顺序,渐次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逐步转移的。历史上看,纺织业、造船业、钢铁业等重要产业莫不如此;现在,汽车业、重化工业等又出现了这种态势。而技术密集型、创新密集型产业,则是发达国家长久保持优势的产业,其核心利益部分不可能向外转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盯住这种产业变动的趋势,发掘机会;又要关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动态,力争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上同步前进或缩小差距。
    从这次危机看,以通用汽车破产保护为标志,主要发达国家在一些资本密集的产业(当然也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逐步丧失了优势;除了成本推高的劣势之外,饱和的市场、居高不下的油价等因素,也都阻碍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对这些产业,发达国家虽然有重振之心,但已无重振之力;或者说,产业结构调整之重心必须转移到他们更具优势的领域。在后危机的对策中,各国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在投资、科技开发、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倾斜。
    比如,美国新政府提出了“绿色新政”,把无碳、低碳作为长远目标,把新能源开发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虽然他们没有使用“支柱产业”这个词,但是,他们显然看中了这些产业巨大的带动作用和就业机会。据报道,美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创造的就业机会高达500万个。欧盟则提出了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日本则把建立低碳社会作为发展目标,为此投下巨资作研究与开发,并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产业。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弃发达国家某些已经不具优势的所谓“夕阳产业”;特别是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来说既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又是解决我国就业严峻形势的主渠道。但是,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这类产业,更不能在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依然故我,靠低劳动力成本和牺牲环境片面发展。虽然和发达国家内容不一样,但是,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面前,我们需要加快结构调整,需要迅速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扬长避短地考虑“接收”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放弃”的领域。但是从长远计议,为实现中国人几个世纪的复兴梦想,自主开发知识产权、自主开发民族品牌、自主开发新兴产业,依然是企业做强、国家做强的基础,在“后危机”时代更是如此。

  相关稿件
· 吴定富:保险业要着力调整结构 2009-06-10
· 调整结构削减成本 美欧公司掀起新一轮裁员潮 2009-02-12
· 解振华:金融危机对国内调整结构带来机遇 2008-10-30
· 汽车产业要抓住机遇调整结构 2008-06-25
· 韩国:调整结构提升出口竞争力 200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