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应成为政策取向之本
    2009-08-05    宁金彪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4日介绍,上半年全国就业局势保持了基本稳定。这在世界经济形势尚不明朗、我国经济依然存在不少困难的情况下,实属不易。笔者以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应该是政策取向之本。今后,应该把促进就业增长放在更为显著的地位。
    发展经济为什么?保八为什么?说到根本,就是为了民富国强。而要民富,就必须让人有事做、做的事有效益、个人有收入,尤其在目前情况下,各种政策的导向就应该考虑保就业、增就业问题。没有就业就无所谓安居乐业,劳动者就难以有收入,社会就难以稳定,刺激内需、扩大消费就没有基础,从而就没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目前,一些地方在投资取向和产业选择取向上,仍然从发展经济角度考虑较多,对如何扩大就业研究考虑不足。突出表现在:
    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到“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公共工程来刺激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应该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收效慢、周期长,且由于施工的不断现代化,聘用的劳动力较少,就业促进效益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这些就业不是可持续的,一旦工程完工,大部分员工将面临无事可做,这和一般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同。
    许多地方把抓大项目、大企业、大工程作为招商引资的头等大事,其主要目的还是GDP的大幅增长及地方财政的迅速增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尽管人们逐步意识到地方政府直接抓招商引资的种种弊端,尽管不少专家在呼吁要防止项目与污染一同“北上西进”,但是招商引资的热度不减,各路官员吸引大项目的积极性依旧。从纯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这似乎没有错;但是,如果从就业增长等社会效益角度看,这类大项目技术先进、劳动效率高,吸收的就业有限,因而,仅仅把注意力集中于此,是不够的。
    还有一些地方把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产业的发展上,这些领域的人才和知识密集,资本投入巨大,对劳动力的要求比较苛刻,虽然产业附加值较高、整体盈利水平骄人,且对治理环境的要求较小,但促进就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上。
    实际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大国的我国,就业压力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最大问题。无论产业发展还是政策取向,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为此,应该注意:
    在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上,要把就业状况作为最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地方和政府目前执行的发展战略,忽视了就业优先的方针。细究起来,极少数是“主观故意”,但更多的是“无意而为之”———多数是因为GDP至上的政绩观取向。在考虑经济增长及照顾到项目大、投资多、科技高的同时,更应该关心那些吸收劳动力多、就业门槛低、创业较为容易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具体说,如果单纯为了经济增长速度而一味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的某些第三产业,是不对的。
    要有更大的力度支持创业。要排除对创业领域的“歧视性干扰”。现在,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现有企业的发展和吸收劳动力能力上。实际上,创业是就业之母,只有创业生机勃勃,才能有就业的源源不断。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对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一波又一波的“下海”热潮、吃皇粮的人争相去当个体户,既有人们观念的转变,也是创业环境较好、人们愿意冒市场风险的表现。比起来,现在人们创业热情的减退,尽管也有市场经济较为成熟、创业相对较难的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创业环境不够宽松、政府的鼓励条件不够优惠的影响。
    要消除对中小企业的准入限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有资料表明,尽管天量资金已经投放市场,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有限,多数资金还是流到大型企业、垄断企业。中小企业是就业的最大接收者,各级政府对于小企业、小项目,不仅不能忽视,而是要在各方面给予如同大企业、大项目一样的扶持。而且,也不要仅仅以“科技含量”论英雄,大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其实是中小企业的“强项”;大量服务于人民生活的第三产业,正是中小企业发挥优势的地方。因此,要在资金流向、支持政策上,尽快向中小企业倾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