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为什么总被“误读”
    2009-07-30    赵丹鹰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两年,人们对PPI和CPI渐渐耳熟能详,尤其是后者,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更为人们所关注。
    前些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6月份CPI同比下降1.7%,降幅较5月份还扩大0.3个百分点。据说,这是该数据2009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也是2003年中国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中重新复苏后,首次出现CPI连续五个月负增长。
    与CPI双双告负的是PPI———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半年同比下降5.9%,6月份同比下降7.8%。由于这两个负增长,理论上,我们还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生活中应该还能享受到物价低落的“好处”。但实际上,从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路飙升到股市、楼市的异常繁荣,从衣食住行日常开支的有增无减到奢侈消费品市场在中国的一枝独秀,人们在生活中的感受与公布的数据南辕北辙,以至于对统计数据产生质疑。而统计局也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出来解释为什么居民感受和统计数据不一致。
    按统计局的解释,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商品分类按用途划分为八大类,即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统计局根据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在这八大类中选择了262个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品,目前有600种左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表规格品,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CPI的权重,是依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的。
    现阶段在我国,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达到34%,而其中猪肉的价格又占据了较大权重。猪肉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CPI的走势。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持续下跌,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居民普遍认为物价偏高的同时,CPI连续下行。
    从具体数据就能看出端倪,6月份,CPI环比下降0.5%。其中,食品类下降1.3%,拉动CPI环比下降0.42个百分点。食品类中,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1%,鲜菜下降9.5%,分别影响CPI环比下降0.08%、0.28%。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5月份的一项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超过40%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很高,难以接受。这个比例比上个季度增加了20个百分点,接近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CPI在最高位时的水平。认为物价可以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居民占比分别降至53.3%和3.5%。
    CPI与人们的感受不同可以有许多解释,比如个体感受与平均水平的差异,总指数与类指数的差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导致对价格指数感受的不同等等,但如果半数甚至大多数居民的感受都与数据相左,那么这个数据的设计和计算是不是也有可商榷的地方呢?
    更何况,这是一个衡量通胀或通缩与否的重要指标,居民可以误读,管理层却不可误读。现在CPI、PPI两大指标同时连续负增长,但市场预期却一致指向通胀隐忧。试想如果管理层只因为两个指标的负增长而不及其他,由此制定的政策指向就难以预料了。这是数据被误读的最大风险。
  相关稿件
· 黎巴嫩2009年6月CPI环比上升0.6% 2009-07-29
· CPI将于今年三季度末触底 2009-07-29
· 海富通:明年初才会看到CPI明显上涨 2009-07-22
· 交通银行:四季度CPI可能恢复正增长 2009-07-17
· 6月CPI创2009年最大降幅 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