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年中经济评析之六
    2009-07-21    陈伟 方烨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半年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中央实施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已止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快速下滑的势头,进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
    不过,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回升的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巩固和发展经济企稳回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改革是“保增长”的必要条件。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在“保增长”中着重解决好调结构的问题,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巩固和扩大“保增长”的成果。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困难,但这些政策只能缓解问题而不能根除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做出了同样的回答。
    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在于,一是发展的目标更多地注重GDP增长,而忽视了GDP增长的方式,客观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出口”,消费率持续走低,这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直接相关;三是一些重大改革远滞后于现实需求。例如,垄断行业改革迟迟没有破题,在新一轮投资高潮的背景下甚至有进一步固化的倾向。
    从历史上看,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遗留问题,中国经济未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来自于进一步推进改革、深化改革。
    如何深化改革?首先,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10年前,我国同样面临“保增长”的重大挑战,当时,政府不仅实施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外贸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国有银行改革等。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严重挑战,但也为改革提供重大机遇,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甚至有可能是一次冲破利益集团的重要战略机遇。
    “过去没有暴露的问题在危机冲击下暴露出来了,这可以唤起我们对这些问题认识上的深化,有利于我们促进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
    其次,注意不能因“保增长”忽视改革。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改革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改革没有动力;在经济形势较差的时候,忙于“保增长”,无暇顾及改革。如果这种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并不断积累,最终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再次,在实施层面,一方面要抓住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深化改革。高尚全指出,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加快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尽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推动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改革,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金融体制。
    另一方面,在迟福林看来,当前必须要把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进改革。具体而言,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增量财政支出应主要放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
    二是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要与税收体制改革相结合,既着眼于减轻企业负担的短期需要,又考虑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需求。
    三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相结合,使增量资金能够流入到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农村和落后地区。
    四是积极的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相结合。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应当着力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分工体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投入的实际效果。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无论面临的挑战有多艰巨,困难有多严峻,只要深化改革,就能有效应对危机,破解难题,减少压力,促进发展。
    而如何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以内需为基础、短期和中长期兼顾、标本兼治的新路子,则是方方面面对下一步改革的热切期盼。
  相关稿件
· 投资马车还能拉动中国经济多久? 2009-07-17
· 中国经济如期探底但基础不稳(图) 2009-07-17
· 上半年GDP增7.1% 中国经济止跌企稳获证实 2009-07-17
· 中国经济转型没有达到预想目标 2009-07-14
· 中国经济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 200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