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中国“破茧”
2015-01-29    作者:张志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吉利和沃尔沃这种全新的非对立、毫无保留的全面技术合作,是合资历史上其他公司都不可能做到的。这不仅不会拉低沃尔沃的品牌形象,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吉利提高自己的品牌技术内涵与实力。
  2014年12月15日,沃尔沃汽车集团(简称沃尔沃)宣布开展在线销售,启动名为“Volvo Way to Market”(沃尔沃市场之路)的全球营销新战略。按照沃尔沃市场营销、销售及客户服务高级副总裁阿兰?维瑟的说法,这家公司“计划在所有市场,提供所有车型的线上销售服务”,以控制成本,实现“2020年全球80万辆的销售目标”。
  根据财报数据,尽管2013年沃尔沃汽车集团的营业收入下降了1.8%,但是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却都有大幅增长,其中,沃尔沃汽车集团营业利润为19.19亿瑞典克朗(2012年营业利润为0.66亿瑞典克朗),同比大幅提高28倍;净利润为9.6亿瑞典克朗(2012年净亏损5.42亿美元)。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沃尔沃的财务状况,有望在这1~2年更上一个台阶。为何在身经百战的福特公司手中只能陷入困境,被迫出售?一个年轻的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吉利控股,却能够让沃尔沃起死回生?

  划算的买卖

  1999年,当时正值事业鼎盛时期的福特汽车以64.5亿美元从沃尔沃集团手中收购沃尔沃汽车。收购之后的最初六年,沃尔沃经历了辉煌时期。2000年至2005年,沃尔沃连续推出多款概念车,气势如虹。
  然而从2006年起,沃尔沃汽车却走入了下滑通道,尽管期间曾经有2007年短暂的销量高潮,然而亏损却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2008年前后,正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纷纷陷入困境,2009年,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分别申请破产保护,福特虽然没有宣布破产,却也只能卖出那些曾经高价收购过来的汽车品牌,以解燃眉之急。
  因此,沃尔沃“自然地”被福特忽视,特别是当所有的品牌都将中国汽车市场看做是脱困福地的时候,福特仍然继续坚守着自己的一个福特的战略,沃尔沃的中国战略乃至全球战略,都被搁置起来。直到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100%股权。
  当时,尽管很多人对吉利的选择不以为然,但在整个汽车市场环境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被吉利收购之后的沃尔沃市场表现却可圈可点。更加重要的是,沃尔沃的财务数据在被吉利收购之后也颇为好看,2010年就实现营业利润180亿瑞典克朗,一举扭转2009年的亏损窘态。2011年,沃尔沃实现息税前利润16.36亿瑞典克朗。在2012年短暂亏损之后,2013年再次扭亏为盈。
  可以说,沃尔沃市场业绩的大幅好转,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数据显示,2013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总销量为61146辆,同比增长速度高达45.6%。无疑,沃尔沃2010年之后的财务状况好转,与沃尔沃中国市场发力有紧密的关系。

  多渠道融资

  收购之前,吉利或许并没有预想到沃尔沃的业绩会如此看好,因为在收购之时,沃尔沃已是亏损在身,这就意味着吉利汽车必须用相当多的资金,来填补前期的各种财务与经营黑洞。
  这些资金来源不仅依靠吉利汽车自己,更多的是依赖于外部的资源。
  据媒体报道称,瑞典、比利时政府、福特汽车以及境外投资银行提供了约一半的资金支持;而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所属投资公司、内地银行和吉利集团自有资金则完全弥补了收购沃尔沃所需的资金缺口。
  不过,也有人士预估沃尔沃将需要更多的资金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这不仅仅包括未来固定投资的需要,更需要有大量流动资金来维持累计亏损不堪重负的正常运营的需要。
  当然,更多的人是担心吉利汽车能否完成蛇吞象的任务?即使在收购完成之后,又有人质疑吉利汽车如何去整合沃尔沃汽车?
  足够的资金当然是整合所必须的。恰恰是,吉利汽车当时的经营状况并没有那么阔绰。按照吉利汽车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09年的吉利汽车,当年经营盈利只有176万元人民币。
  但是,这些人无疑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收购历来不是以自有资金的多寡作为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沃尔沃持续发展的资金,才是王道。
  其实,李书福为收购沃尔沃早就未雨绸缪。2009年9月23日,吉利汽车与高盛资本合伙人签署协议,高盛资本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汽车。吉利汽车在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后,将获取25.86亿港元的资金。
  中资银行的贷款是吉利汽车必须争取的重要融资渠道。最终,吉利获得了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计1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从而保证了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中的资金支撑。
  善于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得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则是吉利控股打开另外一条融资渠道的投资策略。之所以是投资策略,最主要的就是吉利承诺将融资与投资进行捆绑,以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比如,在收购沃尔沃过程中,有媒体披露,成都市政府已经给成都银行和国开行成都分行下文,要求配合吉利的融资收购。根据融资计划,由国家开发银行和成都银行各为吉利控股提供20亿元和10亿元低息贷款,3年内吉利仅需付约三分之一的利息,三年后酌情偿还。融资计划由成都工业投资集团完成并提供保证担保,作为交换条件,吉利必须加大对成都基地的投资力度。
  同样,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资金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另外的地方政府所属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其中,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30亿元和10亿元,这些地方政府的交换条件,均是沃尔沃国产化后要在当地建立工厂。

  巧打技术牌

  从吉利角度来看,沃尔沃在被收购之后应该被作为中国汽车品牌来对待。但显然,吉利对此估计不足,沃尔沃仍然被作为外资品牌的尴尬,让沃尔沃在中国的国产化过程又添了诸多变数。不过,这种政策障碍,从客观角度上讲,倒是帮了吉利汽车一个大忙。
  按照一般的外资汽车品牌在中国投资的惯例,外资品牌必须要和一家中国汽车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才能进行国产化的生产销售。当初,为了收购沃尔沃,吉利控股承诺沃尔沃的独立性经营,这也包括相关技术的独立。但是,建立合资公司的政策要求,却将使得沃尔沃不得不与吉利汽车发生直接的资本与技术合作。
  固然,由于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的兄弟身份,沃尔沃的国产化虽然是合资身份,但更多却是独立进行。不过,沃尔沃需要拿出更多的技术力量来支持吉利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
  2012年,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在上海签署协议,协议称,为全面提升吉利汽车品质,打造吉利汽车旗下高端自主品牌,吉利将使用沃尔沃授权的先进技术。2013年,吉利控股集团兼沃尔沃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沃尔沃总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宣布,吉利汽车在瑞典哥德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整合旗下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新一代中级车模块化架构及相关部件,以满足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未来的市场需求。
  这种全新的非对立、毫无保留的全面技术合作,是合资历史上任何其他合资公司都不可能做到的。这种技术合作不仅没有拉低沃尔沃的品牌形象,反而最大程度地帮助吉利汽车提高自己的品牌技术内涵与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完全双赢的合资公司,只在吉利汽车与沃尔沃之间产生。
  目前,中国豪车品牌格局仍然以奥迪、宝马、奔驰为主,但是假以时日,沃尔沃将成为最有可能冲击德国三甲豪车品牌的公司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沃尔沃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大规模的国产化的优势,更是因为沃尔沃本身具有的中国资本血统,将能够帮助沃尔沃赢得中国本土市场的青睐。而中国汽车市场是目前所有豪车品牌市场竞争强弱的关键。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沃尔沃将在美推出中国制造汽车
· 沃尔沃启动全球营销新战略
· 全新沃尔沃XC90全球首批限量版部分先锋车主揭秘
· 沃尔沃在华战略明晰
· 沃尔沃S60L内饰达到婴幼儿标准
 
频道精选:
· 【思想】贬值预期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会大跌 2013-06-14
· 【读书】城市发展的迷茫与反思 2015-01-28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一任领导一套政策 PPP合同“签完随时改” 2015-01-2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