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博物馆首秀两万人尝鲜 舌尖上的六朝受捧
2014-08-13    作者:胡玉梅 余乐    来源:现代快报
分享到:
【字号

    “这是60万年前的‘南京人’?她不是女的吗,怎么看上去像有胡子?”“你看,1400多年前南京人坐的是牛车,当时的马路也没有现在平整”……昨天,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六朝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首秀”,吸引了一大批的“博物馆迷”来看新鲜。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一天下来,三个馆共接待了观众大约两万人次。其中,六朝博物馆的第一位成人和儿童观众分别收到了一份“参观礼”,成人观众收到的是印有六朝博物馆LOGO的T恤,而小观众则收到了一个六朝博物馆的魔方。

  六朝博物馆
  “舌尖上的六朝”受吃货追捧

  9点不到,六朝博物馆门前就来了一批热心的观众。第一位观众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这位观众很幸运,收到了博物馆的一份礼物,一件印有六朝博物馆LOGO的T恤,这让老人很惊喜。下午两点,博物馆的门口排起了一个小长队,每进一个观众,安检门都会自动记下当前的客流量。一天下来,博物馆共接待客流3000多人次。
  在负一楼的展厅里,“吃货”们最感兴趣的是,1400多年前,当时的贵族们吃什么?展厅的一个展柜里展出了龟甲、鹿角、动物骨骸、贝壳……一位观众看到鹿角追着讲解员问:“鹿角也是餐桌上的吗?”讲解员笑笑:“是的,在六朝时期,大象、鹿这些动物,南京都能看见。当时贵族的餐桌上,鹿肉是一道美味佳肴。”一旁还有当时的菜单,比如:鸭饭、米饭、汤饼、蒸饼、茭白、莲藕、春芹、芡实、糟鱼、肉炙、扁尖鸭臛……这让“吃货”们看了忍不住要流口水。
  展厅里的“陶牛车”也比较受欢迎,一位老爷爷带着孙子来参观,老爷爷给孙子“科普”:“你看,1400多年前的南京人坐的都是这种车,当时的马路是这样子的。”
  一楼临时展厅里,郝奶奶坐在轮椅上,慢慢地品味着。“我家原来就住在这一带,我老伴过去就在汉府街地块上班,我们家一直住到2000年才搬走。”郝奶奶说,听说这里建起了六朝博物馆,一直好奇,想看看究竟什么样,“老伴也想来,但是他已经88岁了,就委托我来看看,把看到的回去讲给他听。”郝奶奶说,过去这里乱糟糟的,没想到能搞这么好。
  由于展品多,场地有限,这让博物馆内显得有些局促。下午3点左右,博物馆的广播里开始提醒观众:“由于客流量比较大,请观众注意安全。”目前,六朝博物馆已研发了“指尖上的六朝博物馆”。观众可以在手机上搜索“六朝博物馆”,然后免费下载。“指尖上的六朝博物馆”是中英文讲解,观众可以边走边听讲解,很方便。

  提醒

  票价30元,周一不闭馆
  目前,六朝博物馆的门票价格为30元,不过,离休干部、军人、70岁以上老人、1.2米以下儿童、残疾人等免票。尽管国际惯例是每周一博物馆要闭馆休整,但六朝博物馆周一不闭馆,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8:00。

  科举博物馆
  不少老顽童赶去长知识

  昨天,科举博物馆内好不热闹,一天接待了4000多游客,其中不少是满头白发的老人。由于70岁以上的老人能享受免票优惠,他们特意赶去开眼界。
  “哎呀,是不是我看错了,刚才一个考生忽然眨眼睛了!”昨天下午,家住贡院街的曲大爷和老伴被逼真的蜡像人惊呆了:这些考生全盘膝而坐,姿态端正地拿着毛笔,有的皱眉苦思,有的下笔如有神。走上前仔细一瞧,连汗毛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一位年纪稍大的考生看起来有三四十岁,穿一身绛色长袍,额头上有密密的抬头纹,拖着辫子的光脑壳上也长出了黑色发茬。
  曲大爷仔细打量着这些蜡像,经过工作人员的解释才弄清楚,蜡像正前方设置有特殊光源,一旦直射到蜡像上,它们便能眨眼睛、动嘴巴。“这是古代科举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考生又被称作天子门生,监考官就是皇帝。
  除了动态蜡像,通过触摸屏幕进行答题的多媒体互动区,吸引了不少“老顽童”。秋闱在几月?吴敬梓有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60多岁的许大爷用手点击屏幕答题,接连三道题全错了。“知识量太大了!”他说。
  “清朝,举人赴京城参加会试,还享受乘坐‘公车’的权利。即便落第了,朝廷也发盘缠资助他们返程。”昨天,62岁的傅师傅穿着蓝色T恤,声音洪亮地向游客们讲解,由于讲解词很幽默,很多人都要停下来听他韶几句,有的还不肯走。
  傅师傅是电厂的退休工人,之前曾在江南贡院做过讲解员,现在博物馆开放了,他又被选到这里提供义务讲解。每天守着这些文物、蜡像,傅师傅开玩笑地说,他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人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名监考官,在巡视他们。”

  提醒

  门票40元,部分人群有优惠
  科举博物馆门票价格40元,不过,部分人群享有优惠。
  具体优惠人群为:1.3米以下儿童,以及现役军人、残疾人、70周岁及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在指定地点领取参观券免费参观。科举博物馆周一不闭馆。“这个博物馆比较特殊,在夫子庙景区内部。开馆后,肯定有不少游客是冲着博物馆来的,万一扑个空怎么办?”相关人员解释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中法艺术之花绽放中国国家博物馆
· 国家文物局局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 越王勾践剑等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亮相国家博物馆
· 重塑美国文化气质的博物馆
· Google上线街头艺术网络博物馆
 
频道精选:
· 【思想】档案管理费该不该取消 2013-06-14
· 【读书】揭秘创业过程中的大坑 2014-08-13
· 【财智】资金涌港热度暂降 部分外资落袋为安 2014-08-13
· 【深度】3D打印“虚火上升”恐重演光伏悲剧 2014-08-1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