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股份十余年股改国资变私企
2014-01-24   作者:记者 侯云龙/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临近春节,上海豫园小商品市场的新春节庆商品热销,“福”字、春联、马年生肖玩偶等都十分走俏。
  图为一对母女在上海豫园小商品市场选购新春饰品。记者 刘颖 摄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股份”)即将登陆A股市场,但近期公司股改历史再度受到外界质疑。有投资者指出,在过去十余年中,通过多次增资和股权变更,海天股份从一家纯粹的国资公司,最终变成一家私人公司,这其中涉嫌强迫职工卖出股权,以及管理层低价受让股权等问题。

  股改错综复杂

  根据海天股份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和招股意向书,公司前身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公司,是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改制为国有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佛山市海天调味品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山海天”),经确认的净资产为3841.3万元(不含土地),其70%的国有资产向企业职工出让,重组总股本为3841.3万元,国家股占30%、企业职工股占70%。改制时,全部在职正式职工均可参加认购。
  2000年2月3日,佛山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出具《关于佛山发展有限公司收购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股权的批复》(佛企改〔2000〕001号),同意佛山海天30%国有股权转让给佛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香港裕鹏实业有限公司购买)。如此一来,国有股变身外企;另外70%的职工股权组成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即后来的海天集团。
  此后,海天集团与佛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有限”),海天有限遂变身成为中外合资公司。但是,这样的股东结构并没有维持多久。2001年9月,佛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其通过香港裕鹏持有的海天有限30%的股权转让给予2001年7月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成立的兴兆环球。2007年4月26日,海天集团在香港设立新海天(香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海天”),香港海天向佛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兴兆环球的全部股权。自此,国有股全部退出海天股份,海天集团彻底变为私营企业。
  对此,有投资者质疑,国有股为何要通过设立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来代持?此外,对于兴兆环球的多名自然人股东,海天股份的招股材料上也语焉不详。招股书显示,兴兆环球成立于2001年7月4日,部分股东的姓名是用拼音表示的,如OUZHAOQUAN、HEHAOCHANG。有投行人士指出,在国外注册公司,汉语名一般用拼音表示,但国内的招股书,用拼音代替人名,实在令人费解。

  职工被迫卖股

  在1995年公司初次股改时,购买佛山海天股份的职工有749名,随后,公司曾实施职工参股,到2008年公司的持股人数已超过800人,而据《公司法》第七十九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证券法》第十条则明确规定“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为公开发行,必须依法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显然,股东人数已成为海天股份上市的实质性障碍。
  为此,2008年10月13日至2008年10月15日,海天集团分别与807名职工股东签订了《广东海天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回购协议》,海天集团回购807名员工持有的海天集团的股权,总计相当于47332327元注册资本,回购价格为19.532元/注册资本;同时海天集团还分别与330名员工签署了《广东海天集团有限公司奖励股权回购协议》,海天集团回购时仍由员工持股会持有,但已经根据激励制度授予该等员工享有约定权益的股权,总计相当于55297129元注册资本,回购价同上,上述回购价款均分期支付。

  高管低价持股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有媒体报道称,海天集团在2008年采用不到半小时的信息公布、恐吓、威胁的方式逼迫集体持股股东接受回购协议,用3亿多元集体利润回购集体股东持股20多亿元的资产。
  一位常年研究上市公司财务的会计师介绍,以2008年公司回购职工股的回购价计算,其市盈率不足7倍,低于一般PE的入股市盈率。若以当时A股近20倍的市盈率测算,回购的股权价值便高达60亿元。而行业地位不如海天股份的酱油生产企业加加食品目前的市盈率近35倍。因此公司有低价回购职工股的嫌疑。另一方面,与低价回购员工股权相对应的却是管理层以更低价格受让相应股权。海天股份招股材料显示,2008年58名海天股份管理层股东对海天集团的出资、增资、受让股权的价格为1元/注册资本或2.18元/注册资本,远远低于19.532元/注册资本的职工股回购价格,是对职工股东权益的巨大侵害。
  对此,《经济参考报》试图联系海天股份对这一说法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时,对方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而根据此前有媒体报道,海天股份的董秘和公司高管均对这一问题避而不答。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新股改革是制度性重大利好 2013-12-02
· IPO注册制首入中央文件 “股改”看得见 2013-11-18
· 优先股改革要接地气 不妨从IPO试点开始 2013-09-25
· ST华新股改迷雾重重:子公司或藏空壳客户 2013-09-09
· 减持请找像样理由 股改股民买单 2013-08-2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