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富豪永生梦:现实版阿凡达计划
2013-06-03   作者:华琪 楼青  来源:外滩画报
分享到:
【字号

    未来学家和发明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有个十分著名的预测:人类到了 2045 年会达到技术奇点并将永生。“奇点”,根据雷·库兹韦尔的解释,指的是人类智能与电脑智能相互融合的时刻。他认为,在“奇点”来临时,机器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自我完善,甚至超过人类本身,从而开启一个新时代。
  电影《阿凡达》里,科学家将人类 DNA 和潘多拉星球上纳威人 DNA 合二为一,克隆出“阿凡达”的肉体替身。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躺在密封舱中,通过头戴复杂设备利用意念操控人造的混血阿凡达。
  最近,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公布了自己的“阿凡达”项目。他想借助科技将自己的大脑意识转移给虚拟的化身,实现永生。时间刚好是库兹韦尔预测的“奇点”年。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在现实中有迹可循。“脑机接口”的研究通过捕捉“ 脑电波”的变化,进而与外界系统进行交互。美国科学家已经能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探测大脑周围的血液流动,猜测参与者脑中的事物。“渐冻人”霍金使用的 iBrain 座椅,能捕获人类思维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计算机指令。“认知计算”的研究希望揭开心智的秘密,让超级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理解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能力。
  
  亿万富豪的永生梦
  
  伊茨科夫是俄罗斯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系的毕业生,他依靠自己创办的“新传媒星”获得大笔财富,这家俄罗斯公司经营着几家网络媒体。
  为了他的阿凡达计划,他发起了“2045 倡议”,参与这个倡议的近 30 位科学家来自各个应用学科,比如,世界上最逼真的人型机器人创造者石黑浩博士,分子遗传学家兼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博士,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人工智能先驱马文?明斯基博士。
  今年 6 月,伊茨科夫的第二届“全球未来 2045 世界大会”将在纽约的林肯中心举行。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本次大会将重点放在人类如何用科学技术克服21 世纪的挑战,前面提到的未来学家、现任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也会参加。
  “我们正在经历的所有问题都是和人本身相关,包括身体和意识,”伊茨科夫在 3 月的一次媒体小型发布会上说,“整个阿凡达项目、2045 倡议,是为了发展新的身体,那会是全新的意识载体,也是为了理解什么是意识,在未来发掘意识的潜力。”
  伊茨科夫披露的阿凡达计划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远程控制一个人的机器人复制体,无需外科手术即可实现人类意识的移植,实现点是 2015 年。第二阶段,实现在某个人生命终止后将其大脑进行移植,实现点是 2025 年。第三阶段,科学家研究发明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人造大脑”可以储存人类的所有性格、记忆和个人经历,当一个人去世后,拥有“人造大脑”的机器人“化身”将会延续这个个体的生命。伊茨科夫把它比作一种麻醉后的状态,“我看到一个人麻醉后醒来的情形,他感到好像是在一个全新的躯体里”,实现点是 2035 年。第四阶段,在 2045 年左右创造一个虚拟人,就像《时间机器》中的虚拟人沃克斯一样。虽然它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但却是没有肉体的全息影像,所以理论上将成为一个“永生人”。他认为钢铁侠的外套就是未来身体的形态,可以不受限地去到外太空以及其他的星球。
  巧的是,伊茨科夫计划的永生之年,恰好是库兹韦尔的“奇点”年。
  他相信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人类唯一的救赎,挽救即将到来的文明危机。“过去,进化的发动机是自然选择。”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科学家越来越频繁地说,自然选择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将经历明显的退化,我们呼吁人们来拯救自己的物种。”目前,社交网站 Facebook 上已有 2 万多人表达对“阿凡达”项目感兴趣。

  模拟大脑
  
  伊茨科夫并非是第一个想到要把大脑放进机器的人。
  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在 2013 年预算报告中透露了代号为“阿凡达”的计划,五角大楼在这个项目上已经投入了 700 万美元。他们希望开发通过意念遥控的机器人,在未来战场上代替士兵肉体征战沙场。
  2012年,Extreme Tech 报道,一位以色列的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大脑来控制一个机器人“阿凡达”。蒂罗什?沙皮拉(Tirosh Shapira)通过一台位于以色列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使用大脑意识顺利遥控一个在法国贝济耶技术研究所的机器人。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读出他的想法,然后电脑将那些想法转换成命令,通过互联网发送这些命令给在法国的机器人。该系统需要培训:就其本身而言,功能磁共振成像仪可以简单地在你的大脑中看到实时的血流,一个特定的“想法”(血流模式)相当于目标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当沙皮拉想要向前或向后移动,机器人就会向前或向后移动;当沙皮拉想要移动他的一只手,机器人就会作出相应的动作。
  为了完成信息的循环,机器人装有一个摄像头,沙皮拉可以看到机器人的图像。他对《新科学家》说:“这真是令人兴奋。我真的觉得我在那里,四处走动。其中在一个点上连接失败。一名研究人员拿起机器人想看看问题是什么。我当时想,‘哎,放我下来!’”所以,这种控制技术给人的“同一性”是很强烈的。
  2012 年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几位神经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宣称,他们已经构建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逼真的人类大脑模拟系统。这只名为 Spaun 的“大脑”拥有 250 万只虚拟神经元,可以执行 8 项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涵盖的范围从复制绘画、计数,到回答问题和作出流畅的推理。不仅有获取视觉信号的电子眼和可以作出相应反应的机械臂,它还能通过基础的智商测验。被植入大脑的“神经元”被分割成大脑中的不同系统,包括前额皮质(VLPFC、DLPFC、OFC部分)、基底核(basal ganglia)和丘脑(thalamus),严格按照真正大脑中的结构构建而成。
  和人脑类似,丘脑负责处理视觉信号,随后将数据储存在神经元中;紧接着,基底核会发出一项指令来调用皮质中的某一区域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一只 28*28 分辨率(784 像素)的电子眼,和一条可以在纸上写画的机械臂,完成和外界交互的所有过程。
  这颗大脑还比较简陋,250 万个神经元并不是什么大数目,它只能执行一些比较基本的任务。IBM 的“人脑模拟计划”已经模拟出 5300 亿个神经元和 137 万亿个神经突触—这一数字已经能和人类大脑相媲美。
  人类大脑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现有的计算机完全不同,它可以同时收集上千个感官信号,并对它们进行判断、分析,把具体的感知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学习、规划和创造。据IBM 估计,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建造与人类大脑复杂度相当的计算机需要近 100 兆瓦的能量供应。人类大脑进行这一切活动,只需要区区 20 瓦。
  他们基于一套包含猕猴大脑结构信息的数据库建立了他们的人工大脑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组成,采用了分布式,由事件驱动的架构,十分节能。这种模仿动物大脑神经的数学算法被称为“神经网络”。IBM 的终极目标是建造一个复杂度可与人类大脑相媲美,体积又足够小的计算机,同时它的能量消耗还要在 1 千瓦左右。
  在谷歌的X 实验室,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教授吴恩达与谷歌顶级工程师合作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神经网络”,它能够以与人类大脑学习新事物相同的方式来学习现实生活。今年三月,谷歌刚收购了深度研究神经网络的一家加拿大初创公司 DNNreasearch,希望将他们成熟的神经网络技术运用到图像搜索中。
  机器将会越来越懂得如何学习。在雷?库兹韦尔的预言里,到2027 年,用 1000 美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超越一个人(脑力)的电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俄富豪瞄上总理之位 2011-09-09
· 在伦敦,中国富人取代了俄富豪 2010-08-06
· 俄富豪摆阔惹普京震怒 2009-06-30
· 百万富翁博览会遇寒流 俄富豪不再挥金如土 2008-12-2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